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蒙元、满清社会经济比较

蒙元、满清社会经济比较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简介: 蒙元、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两者有很多不同点,本文以蒙元,满清社会经济的不同来试图解析两者的不同,以崛起、扩张、入主中原三个阶段来比较两者不同

关键词: 崛起 扩张方式 入主中原

蒙元、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蒙元的影响不只是在中国版图内,元朝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处于激荡之中,存在的时间也很短,而且蒙古坚持民族传统,即使在中原不能维持统治,仍然退到长城外.满清与蒙元就大不一样:首先,金朝已经入主过中原,满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清受汉化程度比蒙古要深得多;其次,满清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比汉统治者更传统;再次,满清的民族矛盾处理得很好,在统治秩序安定下来后,就没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因此满清统治比较安东,时间也比蒙古要长得多,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点,这里就难以一一列出.蒙元,满清的不同点有很多方面的深层因素,本文试图简单地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论述.

蒙元、满清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同,要从不同的阶段来比较,大致可以分为崛起、扩张、入主中原三个阶段,以下是详细阐述.

( I ) 崛起阶段,蒙古崛起于蒙古高原,属于通古斯族东胡的后裔,是金朝的附属国,蒙古是个松散的部落称呼,内部互相争斗不休,但蒙古逐渐形成及格强大的部落,并且蒙古族天生是武士的体魄,这使金朝有所顾忌,一方面挑起蒙古内斗,一方面直接攻打蒙古,定期扫荡蒙古高原,防止蒙古强盛,金朝还强迫蒙古 “每十丁要杀一丁”,这些都对蒙古不利。

蒙古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它生存模式是游牧方式。游牧方式是在高寒草原地带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产条件极不稳定,内部不足,对外有一定依赖性,需要向外寻求掠夺,有战胜欲和克服欲,是流动的、进取的,崇尚武力。蒙古是一个泛称在蒙古高原活动的游牧民族,是松散的,并没有形成坚强的民族凝聚力,但长期的频繁交往、争斗和约俗,大致形成同一地区,同一生活习俗,可以互相交流的语言,宗教意识取向也趋同。

蒙古族虽然勇猛善战、粗犷强劲,但力量分散、内斗不休,显然不能同金朝相比,在金朝强压和分化下,蒙古争斗更频繁、惨烈,力量进一步消散。蒙古人民由于长时期的战乱,普遍向往和平的生活,蒙古贵族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也逐渐形成大的部落联盟,这都为蒙古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统一,力量空前强大,很快走上向外扩张,向外掠夺的道路。

满族崛起于黑水白山的东北平原,属于女真族的后裔,接受明朝的管辖和封敕,满族形成一个民族时间很长,融合了很多其他民族,但民族得名却很晚,直到清太宗时确立下来.满清在未建国前,部落散布很广,但不能形成整体,不但受明朝的控制,还受朝鲜的影响,满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有 “满洲兵一千,天下无敌”的称号,这极有利向外征战.

满族的生活模式是 “半农半猎”的方式.满族由于受汉族影响极深,因此农业发达,可以满足安居的物质需求,并且东北地区植被丰富、野生资源很多,满族在农闲时深入深山猎捕、采摘药材,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用于交易。满族不发展游牧,但善于养猪,保证本民族的肉食.这种 “半农半猎”方式,需要极大的区域维持一个地区的正常生产,因此只能形成一些规模不大的寨子,所聚集的力量就不大,易于受外界力量控制,寨子的各自为政、聚众自保,也不利民族的整合,地广人稀表明劳动力不足,在奴隶制还很普遍的满族,需要大量的奴隶来生产,因此满族有对外掠夺人口和土地的动机.

满族是金朝的后裔,是女真的后代,在长城内的女真,汉化程度很高,几乎被同化,称为熟女真,属于农业的生存模式;在长城外的女真,汉化程度就非常低,称为生女真,满族的崛起,生女真是主要力量,属于半农半猎的生存模式,聚众自保、建筑城寨、对外交易,乘机掠夺人口和财物,内部争斗不休,又各受明朝牵制,部落战争不息,不能成为强有力的民族整体,一直到努尔哈赤统一了满族.

蒙古生存模式是游牧方式,几乎没有受到汉化,只是受到金朝的控制,满族生存模式是半农半猎的方式,受到一定的汉化,接受明朝的管辖,并且也深受朝鲜的影响.

( II ) 扩张阶段。蒙古在统一以后,立即走向外扩张的道路。蒙古扩张是采取功而不守的策略,因为蒙古军队极少,只有不到二十万的部队在征战,因此对攻占的城市往往是屠杀和废弃,以防被敌人再次利用,蒙古攻城前必告知守军:如果归顺,不屠城;如果抵抗则屠杀居民、毁弃名城,繁华之地瞬间成不毛之地,蒙古只取少量的工匠和妇女,其他人屠杀殆尽,掠夺财宝、牲畜,再拆城、烧城,因此蒙古大军所过之地,草木不剩,城郭成为骑兵的驰骋的平地。

蒙古扩张是先西后东,在统一蒙古高原后,对金朝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对西夏是破坏性的进攻,对朝鲜是侵扰性的进攻,并没有连续,大规模地进攻,军事上是消耗上述国家国力为目的。对西方则是投入主力,先攻灭花模子,势力达到红海;再征欧洲,一直到了匈牙利境内。在西征取得巨大成功后,在集中力量,连续进攻,终于消灭西夏,与南宋南北夹攻,攻灭金朝,再取西藏、下南诏、攻灭南宋,降朝鲜,形成空前庞大的帝国。

蒙古扩张是采取分封制的,蒙古大汗掌握绝对力量,藩王各自带兵,足以攻伐一方。蒙古大汗坐镇蒙古高原是蒙古生息繁衍,攻伐征战号令发出的根本之地。蒙古大汗有权号令藩王,必要时还可以讨伐藩王,藩王可以通过征伐来取得封国,藩王是一个完整的行政系统,拥有极大的权力,一旦大汗力量削弱,便是藩国独立之时,因此蒙古大帝国在不长时间马上分裂成独立的国家。

扩张的满清,对外掠夺主要是土地和人口,通过联系对明朝的进攻,取得辽东广阔土地。满族攻下城市,对人口很少屠杀,只是掳掠回来,强迫他们成为奴隶。对攻占的地方马上派官员进行管理。对明朝是攻伐,对朝鲜是攻伐,对蒙古是恩威并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则是招抚。

满清扩张方式很明确,先攻取富足的辽东,作为立国之本。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迫使明朝势力退入关内,并静观其变以待时机;对朝鲜实行连续不断的攻击,使其屈服,剪除朝鲜的附属,从而摆脱两面夹击的尴尬局面。对蒙古则是恩威并施,在清初,蒙古早已衰落,对明朝已然不敌,对新生的满清更是无还手之力,况且满清与蒙古地缘相连,风俗相近,又同为 “蛮夷之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满清对蒙古极少使用武力,主要是通过联姻和安抚,满清不但控制蒙古,还借助蒙古军队来补充兵力,蒙古还借助蒙古领地,直接对明朝进攻,在明朝腹地纵横几千里,极大损耗明朝国力。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则是招抚,通过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丰足的经济条件,造成对少数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凭着强大的国力和优厚的条件,对少数民族的招抚,充实国内经济,巩固边远地区的统治。

满清通过 “八旗制度”来实行兵民结合,全民皆兵,弥补兵力不足。皇帝控制 “上三旗”,就能对各自分立的 “五旗”进行有效控制,满清征伐并不是单独的 “一旗”行动,而是 “八旗”一起行动, “单个旗”兵力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保证征伐皆出于皇帝之手。征伐所得胜利品皆归皇帝,皇帝再赏赐给藩王,藩王有议政的权利,但没有决议的权力,更没有分邦建国的权力,皇帝始终牢牢控制整个国家。

在扩张阶段,蒙古屠城,先西征,再定中原,但在帝国顶峰时却走向分裂。满清攻一地,即管理一地,对明朝和朝鲜连续进攻,对蒙古恩威并施,对边远民族进行招抚, “八旗制度”

保证皇帝的集权,使满清政权没有分裂。

( III )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是以 “灭金”为标志的,虽然南下遭遇南宋的剧烈的抵抗,但不影响根本。元朝入主中原时,面临一次大分裂,忽必烈经过一连串的胜利,终于取得正统地位,但只有 “察合台汗国”仍然在中央的控制下,其它汗国则走向各自发展的道路。

元朝入主中原是以自我为主的,由于蒙古的眼光遍及欧亚,自然不会对中国文化太在意,再者蒙古族受汉化影响极小,因此只是部分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妥协,并且一直试图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元朝对农业经济本位有极大的怀疑,在蒙古高原的草原经济本位传统深深扎根于蒙古民族的潜意识之中。在元朝初年是否 “尽弃其地以牧羊牛”的讨论,到元朝灭亡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种草原经济本位的影响,使中国农业受到极大的干扰,从而使元朝立国根本不稳,社会经济矛盾一直很突出。

蒙古入主中原是史无前例的惨烈,西夏、金朝、南宋共损失一亿多人口。蒙古的屠杀政策,使使抵抗力量大为削弱,但蒙古入主中原后,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蒙古话毫不犹豫地采取民族歧视政策。禁止汉人持铁器、兵器,汉人五户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菜刀还是用铁链锁在案板上。蒙古统治者把民分为四等: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三等为北人;四等为南人。蒙古固守本民族传统,拒绝民族融合,造成社会分裂,不利于民族交往,造成民族间的对立,社会局势紧张,不利于社会安定。

元朝上层阶层内部争斗不休,元朝只有在元世祖时期政局是稳定的,其他时期皇帝更换频繁,权臣弄权,藩王相继入大都争夺皇权,造成政局不稳,内耗严重。直到元顺帝时,利用权臣矛盾,才维持长时间的统治,但那时各地方势力为抢地盘互相攻伐不已,置南方农民起义于不顾,终于明军北伐定中原,元朝灭亡。

清朝入主中原是明朝已被农民起义摧毁,清朝打着为明朝复仇的口号入关,直取北京,一统天下。清朝统治者一入关,立即礼葬崇祯皇帝,遵循中华传统,主张以武力平天下,以孝治天下。清朝从一开始就确立农业经济本位,入关后,就废除明朝的苛捐杂税。清朝以中华传统的继承人自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比汉统治者更加认真,这种治国策略。立即安定社会秩序,凝聚了人心,加强了统治能力,为人民休养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清朝入关初,民族矛盾一度激化,特别是对南方抵抗者的屠杀,使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但清朝采取积极的民族政策,提倡 “满汉本一家”的说法,又加上清朝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使汉士大夫有 “亡国,但没亡天下”的意识,淡化了民族矛盾。清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有利于民族融合,因而有清一朝,民族矛盾并没有激化。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番斗争,确立皇权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康熙秘密 “选嫡制度”确立,皇子之间斗争就趋缓;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皇权。清朝内部权力斗争一直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各藩王兵权,议政权等主要权力相继被收回,再也无力与皇权相抗衡,从而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元朝在中原统治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民族矛盾激烈,统治者内部争斗不休,统治一直不稳,存在时间也很短;清朝在中原的统治是成功的,社会秩序安定,民族融合,皇权加强,统治很稳定,存在时间很长。

综上可见蒙元、满清在崛起,扩张方式的不同,导致对中原统治的不同结果。总而言之,蒙元是游牧民族成功的典范,对高度发达农业文明造成巨大的灾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失去继续统治的能力,在分裂,混乱,争斗中失去统治;满清是“半农半猎”民

族成功的典范,受高度文明的影响,立即融入到农业文明统治者中,迅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安定社会秩序,加速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传承做出无可估量的贡献

【蒙元、满清社会经济比较】相关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十八课 世界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课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的异同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

世界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两汉的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