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初中生历史时空概念的培养有效性

初中生历史时空概念的培养有效性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是学习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沿革》一文中也强调:“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不确实,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清晰、完整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条件。有时间的观念,才能建立起历史知识的框架;有空间的意识,历史知识框架才能够更加立体,学生的记忆才会更为轻松、牢固。

一、了解历史常识,帮助学生形成时间、空间概念

1.时间就像一把标尺,标志着各种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在教材中经常使用的纪年法主要有:

①公元纪年法。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譬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等等,这些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的就是公元纪年。

②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于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

③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等。

④历史教科书中其他纪年方法也有涉及。如“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便是用具体的朝代表示时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就是用皇帝的庙号、谥号表示时间。

2.初中生刚接触历史学科,以适当的方式向他们解释一下这些时间概念很有必要

譬如: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元常以A. D.(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 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被采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在中国开始采用公历年、月、日纪年法。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所以这一年之前的年份被称为公元前××年,这一年之后的被称为公元××年。也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数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公元纪年中,每10年被称为一个“年代”,每100年被称为一个“世纪”。

3.除掌握纪年方法外,还要掌握一些年代的换算与计算

就像公元前公元后历史年代的不同,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之间的换算,分清世纪初、世纪中期、世纪末等几个概念。例如公元前21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哪个早,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很多同学不懂,教师应结合数学上的正负数来讲,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够较好地掌握。

4.认识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我们可能有过“迷路”的生活经历,迷路后怎么办?如果能有一张当地的地图,就可以轻松摆脱困难。学习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学生不小心走入“迷宫”的时候,给他们一张地图,就能在“山穷水尽”中“柳暗花明”。

学生“历史地图”的知识十分重要,要学会看历史地图,可以对照黑板上的现代地图与历史地图进行比较与讲述。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大体上是一致的,方向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历史地图的河流、山脉和今天的标志也差不多,个别地方有所变化,我们要提醒学生多关注历史地图下方的“古今地名对照”,真正看懂历史地图。

二、史地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强化左图右文的历史学习能力

1.加强板书设计,从时间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清晰的时间表

“年代尺”是教师在板书设计中常用的,也便于帮助学生形成时间的概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可以利用“年代尺”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清楚记忆年代尺中夏朝、商朝和西周政权的建立时间,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时空概念。我们还可以按时间顺序归纳同一空间概念的先后变化,或者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不同事件,帮助巩固和理解。比如,指导学生回忆曾经以南京为国都的朝代,通过回忆与南京这一空间概念相关的知识,将历史上的相关时间、朝代串连起来,将时间、空间和事件结合起来。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把历史的各个局部贯穿起来,进而形成对历史发展走向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意识。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册或者多媒体,根据教材知识自己设计制作动态地图,设计出的地图既能够显示地域位置和方向,又可以展现时间、事件等等。例如,在七年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介绍到“丝绸之路”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的概念,知道“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长安(当时的都城),其间经过我国新疆广阔的地区,后来又经过“西亚”,最后到达欧洲。通过图表的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重大意义。在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将红军的长征路线图设计为动态,将遵义会议前后长征的情况,按时间顺序一一列举主要事件,在地图上一一展现这些事件及其发生地。如果我们能把地图看成是活的,空间与时间概念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2.加强时空结合,讲“活”空间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路线图

在历史课堂上仅凭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来使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空间的概念并不容易,教师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运用涉及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空间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如在学习“长城”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板书为:从“秦长城”到“明长城”。秦长城是秦统一六国后,在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增补修缮而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朝鲜半岛);明长城是明朝初年为抵御北方的瓦剌、鞑靼入侵,在秦汉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城防。通过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对比两个概念,记忆会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比如,讲述“经济重心的南移”,我们应该利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知晓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原先在北方(主要是黄河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后,到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发达,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已经移到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方,进而得出结论: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了。

三、开发历史活动课程,不断巩固学生初步形成的时间空间意识

历史是已经消失的过去,要让学生认识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人物和事件,需要一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和理解,在想象、理解、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不仅知道“历史是什么”“历史在哪里”,而且知道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昨天的历史对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单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就有五个活动课的编排,其中,活动一《寻找历史》、活动二《编历史小故事》、活动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这几节活动课的设计,无不体现着编者的匠心——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包括时间、空间概念在内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将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会知识。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活动课的开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历史时空概念的培养有效性】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研究课展示课后反思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中的评价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反思

略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强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倒影

培养学生学史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初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