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阅读丰富课堂教学明确主题灵魂

历史教学中阅读丰富课堂教学明确主题灵魂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毛姆说:“法国人死了,灵魂上天堂;美国人死了,灵魂到巴黎。”在最近二百年的人类历史中,法国大革命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激动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而且,法国大革命影响之广大、久远,相关论说分歧之尖锐、激烈,是其他任何事件难以相比的。法国大革命期间,激情、暴力与恐怖并存,让人匪夷所思。从革命爆发,到第三共和国建立,政治形势转换之快,群众运动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让人感到炫目。大革命后,民主与专制斗争之激烈,君主制度一再出现,先后出现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帝制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让人忧深思远。作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实践之一,“法国大革命”一课的教学充满着认识上的障碍与方法上的困难。

一、课堂教学主题、灵魂的确定

1.确定主题的依据——课程标准

关于“法国大革命”这一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在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之“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专题下有三条规定:“(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法国大革命”这一学习内容的规定,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是指这一段历史实际上突出了一个中心,也就是在这一段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学习主题——从专制走向民主是近代历史发展大势。“两个基本点”是指关于这一教学内容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了解法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过程;二是通过学习,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复杂性。在教学中,把握住中心和基本点,教学目的就明确了,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规定。

选修二教科书的名称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主要阐述近代以来民主思想与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近代民主思想是在反封建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是近代历史的一个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结束专制统治,大革命后的主要任务也是围绕反对各种专制势力,维护大革命成果,推动民主发展的。所以,“法国大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主题也很明确,那就是“争取和实现民主是法国近代历史发展大势”。

2.确定主题的出发点——法国革命对今天的意义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在《世界历史》中谈到法国大革命对今天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有三:第一,法国大革命成为现代世界一切政治革命的典范。第二,法国大革命时代,民族主义第一次显示出力量。民族主义在今天的世界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第三,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自由、平等仍然是今天许多国家和个人信奉和追求的。为什么这样重要?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欧洲政治生活的新时代。法国古老的政治秩序扫荡一空。基于个人权利、代议制政府、效忠于国家而不是国王的新政治秩序建立起来。大革命时期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尤其反映了这种新秩序的实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理想改变了法国的面貌,继而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

3.确定主题的目的——基于中国问题而思考一场争论

相关争论是“两条路径”(朱学勤通过梳理英、美与法、俄两条不同的变革路径)与“革命不是原罪”(黄万盛为弗朗索瓦·傅勒的《思考法国大革命》中文版写的序言)。朱学勤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大革命要满足3个条件,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英国革命只能算小革命,即政治革命和半场社会革命。它是有限的革命,是具有妥协精神的革命,是革命者自我设限的革命。法国的革命是大革命,是无限革命,从而引起社会的持续动荡。法国的革命经由拿破仑战争,输送到欧洲大陆,其中学习得最好的是俄国。俄国的革命,无论是“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还是列宁的革命,搞的都是法国的一套。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1840-1911年,中国的革命基本上以英美为师:1905年清政府的立宪,学的是英国的政体;1911年,辛亥革命所要建立的,是以美国为榜样的共和国。但到了1919年后,就以法俄为师:新中国的建立以前苏联为榜样,“文化大革命”则以法国革命为榜样。

但是,说到底,我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类追求公正社会理想的一场伟大斗争”,这就是我确定的本课的主题。与此同时,教学中还需要关注实现的途径,即“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观。一般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过度关注法国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法国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采取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记住法国各个阶段政体特点,唯独忽视了政体演变背后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即民主力量不断斗争,而这正是推动法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广泛阅读、冷静思索,我们可以发现,法国历史每一次看似“后退”的后面,都包含着对前一阶段历史进步成果的肯定,也只有肯定,才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二、用细节展现重要历史场景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不能缺少历史人物这个主角,更不能缺少鲜活的历史细节。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到民主共和制度的初步确立,这段历史比较复杂,在学生眼中像一团乱麻,梳理清楚“一团乱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这样一个激情与理性并存的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正如玛丽皇后那句无中生有的被传扬开来的“名言”——“倘若没有面包,何不让他们吃蛋糕?”是那样的不真实。怎样让学生走进这段历史,理解这段历史?

基于广泛阅读与典型材料选择,用细节展现重要历史场景是一条值得探索路子。

[案例1]关于激情与理性并存的时代的理解

在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曾经看着人们因激情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可是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在卢梭那里,“人民主权”和法制是并重的。有一些貌似“人民主权”的政体,但是从未实行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结果是擅用人民权力,贪污腐化,滥施暴政,这正是卢梭真正担忧的时“人民主权”的异化,因为没有法制,“人民主权”反而成为特权、成为腐化的最道貌岸然的理由。因此,不要责怪卢梭,事实上,他看到了问题,而且看得很远,不只是雅各宾,甚至还远至几百年后的今天。一些国家和地区所表现的政治现状,正是卢梭担忧的滥用人民权力的结果。

还有这样两个例子和一段材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1789年的两个法国女子故事以及思考问题:

[故事一:罗兰夫人]罗兰夫人,让-马里·罗兰之妻。巴黎一个雕刻家的女儿。她才华出众,有文化修养,熟知卢梭及其他法国哲学家的民主思想。1791年罗兰夫妇定居巴黎,罗兰夫人的客厅很快成为吉伦特派的聚会场所。罗兰夫人曾经算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但于1791年底绝交。在雅各宾派鼓动起义时(1793年5月底),吉伦特派主要人物被赶出国民公会,罗兰夫人被捕。在5个月监禁期间,她写下了一部回忆录《请子孙后代公断》。17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被推上断头台。临刑前叹道:“啊,自由,多少罪恶在你的名义下进行!”4天后,远离巴黎的一片树林里,发现了一具老人的尸体,他是把拐杖插进胸口自杀的,他就是逃亡中的罗兰。

[故事二:生命赌局]巴黎的一家小酒馆像往常一样热闹,罗伯斯庇尔静静地坐在一张棋桌边,等待下一个对手。此刻,这个雅各宾派的领袖,巴黎恐怖统治的主宰者沉浸在象棋的世界,似乎忘却了法国的血雨腥风。一个英俊的青年人挤了进去,占住了罗伯斯庇尔对面的这个位子。

“我赌金钱。你赌什么,公民?”罗伯斯庇尔问道。

“生命,先生。”青年小声回答。

罗伯斯庇尔注视着青年人那张苍白的脸,沉默了一会儿。

“你赢了。你要救谁的性命,公民?哦,或许我应该称呼你女公民。”罗伯斯庇尔终于开口了,目光冷酷。姑娘报出一个名字,罗伯斯庇尔微微一颤。

“他是我的未婚夫。”姑娘泪流满面。

“他自由了。”说罢,罗伯斯庇尔起身离开酒馆。

思考问题:(1)处死罗兰夫人是必要的吗?为什么?(2)“生命赌局”可以帮助你认识当时法国的政治。你认为此时法国政治的特征是什么?(3)“生命”是历史着作永恒的主题之一,史学就是时空中的生命关照。参照这一思想,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一个德国观察家的记录]“数不清的街区在燃烧。教堂、修道院和所有贵族的房屋全部化做了灰烬。我经过断头台时,死者流出的鲜血还在街上流淌……我向一队无套裤汉说,如果把死者的鲜血清洗干净,会显得体面些。‘干吗要清洗?’他们中有人这样回答我:‘那是贵族和乱党的血,野狗会来收拾它们。’”

[案例2]群众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一,要看到,群众在法国这段举步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尤其在最炽烈的革命早期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法国政体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群众有关。可以说人民群众对法国历史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第二,在法国革命这个大环境之中,革命曾经令群众充满希望,而当希望落空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激愤的暴力,暴力意味着革命仍须向前走。但在暴力中,有对自由和人权的践踏,也有对社会的破坏。

第三,在激烈的群众运动面前,政府的理性非常重要。如果政府也被群众运动绑架,将会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在这一历史时期,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建立和统治是法国历史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不好把握的内容。1799年12月15日拿破仑宣布大革命结束了,然而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拿破仑拯救了革命还是绞杀了革命?”作为一个时代的核心人物,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与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史实。我认为,可以这样组织材料与表述。

[案例3]拿破仑拯救了革命还是绞杀了革命

拿破仑统治法国十七年(1799-1815年),有四个地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统治时期,法国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好转,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秩序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盛。

二是拿破仑帝国是军事独裁统治,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不是普遍规

律。它的短暂是由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当时的客观形势要求要有一位军事强人来主宰和统治法国,帮助法国迅速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秩序,当拿破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时,拿破仑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完成使命越快,拿破仑就越快灭亡,这也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短暂的原因之一。

三是拿破仑远征欧洲其他国家时,虽有扫荡当地封建制度和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推广“拿破仑法典”的一面,但他也有与欧洲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致使其政权性质在后期发生了变化,进而迅速走向灭亡。拿破仑称帝后,大玩封建帝王之术,大搞家族分封,娶奥国皇帝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为同盟,倾倒在欧洲大陆正统主义的石榴裙下,把自己降到腐朽封建帝王的水平。而欧洲封建帝王又拒绝接纳这个没有高贵血统和传统世袭身份的帝王“暴发户”。他只有靠不断的胜利和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旦遭到失败,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败,他所构造的帝王宝座就如同多米诺效应一样一败不止。

四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他所创造的革命或改革成果都属于整个社会所有,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用。把社会成果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肆意挥霍,穷兵黩武,历史迟早会把他抛弃,拿破仑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拿破仑的战友缪拉成为那不勒斯国王,拿破仑的弟弟成为荷兰国王,拿破仑的哥哥成为西班牙国王,拿破仑的儿子成为罗马王,而与此同时,拿破仑公开宣称“我就是法国”。应该说他在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上贡献巨大,这也是当时法国人狂热支持他的原因。一旦成果到手,便据为已有,不与人民谋福利,连年征战,岁岁征兵,弄得家家办丧事。

三、用阅读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个严重的倾向,就是教条式的讲授,把历史讲成了干条条、干巴巴的概念,没有滋味。这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的深刻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的反思。历史是复杂的,也是有血有肉的。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生动的典型的素材,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近距离观、感历史。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小说《九三年》,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探究学习。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认识,能更好地理解雅各宾派专政措施的影响和后果。

[案例4]学生阅读《九三年》的价值与意义

《九三年》这本小说不但有文学价值,也有史学价值和教化功能。即使是革命中,也一定要有人道主义。因为,人道主义不仅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任何阶级和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去很好遵守它。在法国暴力革命盛行的1793年,共和党与保皇党都在毫不留情地杀戮,用残暴回应残暴,到处是刀锋闪耀、人头滚滚,即便妇女、孩子也难逃厄运。恶魔身躯里藏着天使的仁慈,天使也同时背负着恶魔的罪孽,深夜与黎明厮打,卑微与崇高融合,光明与黑暗交织,最无耻的阴谋与最堂皇的理想搅在一处、难舍难分。保皇党中的侯爵,本可以从城堡中的暗道逃跑,但为了救出三个被困在火中的幼小儿童,毅然从暗道返回城堡。他的英雄行为在共和国士兵中引起了一片欢呼。孩子是无辜的,不应为战争丧命。对手的欢呼,不是欢呼战争的胜利,而是欢呼在战争中湮灭的人性良知的复苏。同样,戈万放走侯爵并非因为信仰或是血缘,而是因为一个基本的人生准则:一个人不该为他的善行受到惩罚,不管他以前是怎样的人。戈万,一个放走敌人的军人在等待惩罚。而西穆尔丹是戈万的老师,一个视戈万如同自己儿子的人,也是戈万的顶头上司,决定处死戈万,完成作为革命军领袖的责任,但他却用自杀表示了对戈万选择的赞同,展示了人性和人道主义对恐怖的胜利。《九三年》正是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观,正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在颂扬它。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任何形式的自由、民主、平等都是一句空话。法律的公正与神圣就在于它能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包括敌人的利益;当革命成为实现个人野心或发泄私愤的工具时,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就会释放出来,无论是白色恐怖还是红色恐怖,带给人们的都是灾难,人类文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该可能避免使用恐怖手段,要尽可能通过和平与和谐的改革、改良手段来实现,以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这就是我们今天读《九三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还可以推荐这样一些阅读书目:[英]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张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美]R. 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法]乔治·勒费弗尔着《法国大革命的降临》,洪庆明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王千石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美]R. R.帕尔默《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陈敦全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张芝联《法国史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还有凤凰网《悲剧的大民主时代——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220周年》,陈敏昭《开创自由、平等、民主、包容的美国独立战争》,朱学勤《法国大革命:献给攻破和没有攻破巴士底狱的人们》,黄万盛《革命不是原罪》等

【历史教学中阅读丰富课堂教学明确主题灵魂】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

美国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发展基准

初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反思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反思学习学法指导

高一历史教师新课标培训系列材料

历史教学中的体验及反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