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试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与时俱进

试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与时俱进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效率与公平的争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因此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历来是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实施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立足点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公正为基本的理念和基本准则,促进分配制度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在坚持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是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公正 公平效率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思对公平的理解是指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平等。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应当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阐述他的效率观,认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有效率。只有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基于上述公平效率观,马克思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立足点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公正为基本的理念和基本准则,促进分配制度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现代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提高经济效率与实现社会公平是一致的,它们都服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能实现效率,却不利于推进公平,甚至可能产生两极分化。低效率又会引起产品的缺乏,使公平失去物质基础。同样,没有公平,效率难以持久,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原则从来没有被真正落实过,在实践中它早已被扭曲。分配中平均主义普遍存在,割裂了收入与贡献的联系,这必然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和实践证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是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因而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其结果是导致国运不昌和共同贫穷。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遵循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土地具有生产力,能够生产财富,从而有权参与财富分配的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需要,对于人们冲破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确立经济效益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共产党人一贯的政治主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针对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然而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新趋势和新特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重点强调了“效率优先”这一原则,而忽视了“兼顾公平”这一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因此必须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调整。2005年10月8日到11日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中共中央全会首次在其决议中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作出正式重大调整。这是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也就是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胡锦涛指出“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现阶段通过健全公平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严格限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正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历史发展证明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而盲目提高公平程度,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得不到及时的变革或调整,社会分配差距过大,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效率观和公平观,对于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来说、都具有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不是永恒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总会打破这种合理性。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效率问题与公平问题并存,但公平问题更突出。由于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方式方法,效率问题始终存在,效率的科学发展问题有待解决。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经济的增长,没有很好地兼顾公平,使得社会各个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增多,并且制约了经济发展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既存在效率问题,也存在公平问题,效率问题与公平问题并存。不能因正视、重视效率问题而否认、忽视公平问题,也不能因为正视、重视公平问题而否认、忽视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效率与公平问题并存、失衡,主要在于公平问题,当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民众的强烈诉求;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平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还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一方面,始终要注重效率、讲求效率,针对效率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鉴于社会矛盾增多、公平问题更加突出的实际,要高度重视公平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公平问题,维护公平、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3-11-15(1).

[3]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试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的与时俱进】相关文章:

文艺复兴(一)

历史课从古文字开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二)

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二) 设计

课后反思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

秦朝统治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隋的统一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