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谈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法”

谈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法”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9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将一个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和事件互见。《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的统一,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史记》既有了史学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如讲项羽,有些事要放到刘邦或韩信的传记里去,且不是随便安排,而是隐含很深,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的正面形象,但项羽的一些缺点则散见于其他传记,通过互见,形象丰满,事件完整。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也隐含着同一个知识点集中于某一章某一节,或是散见于他处,或是隐含于图文之中,这种编写方法形似互见法。现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谈一谈现行历史教材中的知

识互见。

一、图文知识点互见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中说:“朝鲜半岛与我国为邻,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这句话中为什么只提到朝鲜半岛的南部,而不提北部呢?是否因为略显多余。参照现行教材第二节两汉政权疆域示意图可知,此时朝鲜半岛的北部尚属于两汉统治的疆域范围,若不提南部二字,历史情况就不准确,甚至会出现失误。关于匈奴在公元前三世纪强大起来,并开始南下,对秦汉北部边界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知识点,可根据课本第一章第五节的战国兼并形势图中燕赵秦三国修长城以挡匈奴兵南下与第二章第五节关于匈奴的兴衰相互进行介绍。再如课本上讲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纸术先后西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据此认为在汉代时造纸术就开始外传了,这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只要看看造纸术的外传示意图,就知道造纸术在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入欧洲和非洲。所以通过图文互见可知造纸术并非在汉代就开始西传。

二、隐性与显性知识点的互见

教材中有许多隐性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通过隐性与显性互现出来。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一节开头就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春秋大国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势图中就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通过二者的比较和课文的描述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此时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民族融合的趋势,二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趋势,三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出现大国争霸踞的兼并战争,表现在地图上就是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目减少,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图中从民族关系变化上看春秋时北方的赤狄、白狄、山戎、北戎等,被战国时匈奴和东胡所取代,说明民族的融合在扩大,图中标有郢、邯郸、临淄等地说明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出现。还有通过16世纪前后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对比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西方科技逐渐领先的原因,前者主要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缺乏基础和动力,“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外交主动权,隔绝了中外交流;明“八股取士”和清“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养成不求实际和实用的学风。而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西方科技奠定物质的基础,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发展开辟了道路,扫除了障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

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科技发展。

三、前后章节知识点的互见

如,晋南北朝史只要求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即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看起来一节讲经济一节说文化,各自独立。孰不知,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开发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江南经济的开发就不会有刘徽、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的杰出成就。没有社会的长期动乱,战争频繁,就不会有佛教的盛行和大量慷慨的北方民歌涌现,没有民族融合的高潮出现,《齐民要术》中就不会记载有守关农牧业的情况,可见教材把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在一起。

四、大、小字知识点互见

就佛教的影响来说,古代史课本中对佛教盛行的危害即消极影响,用大字说明,可再看小字就知道,佛教除了消耗经济,危及封建统治,增加人民负担外,还有佛教的传播和盛行,它对我国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医学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佛教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课文还告诉了我们:统治者不论是提倡佛教还是毁佛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

五、中外历史知识点的互见

比如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关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介绍,与世界史上的英国海外扩张、工业革命等知识点互见;还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这一节,最后提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知识点,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的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节互见。对比互见,让学生掌握了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成败、教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中提到的亚洲觉醒说这一时期,亚洲社会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社会的新变化,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的特点。在亚洲人民的斗争中,不仅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而且包括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包括同盟会,三民主义)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介绍。

【谈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法”】相关文章: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

谈谈历史课如何“读书”

“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夏商王朝的统治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历史月考后的反思

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