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必备知识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必备知识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05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必备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必备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必备知识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的“五化”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

名师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题必备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原则

新高一学习须知:高效率听课的方法

高一历史期末有效复习方法的研究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习指导:高三历史时间的四相记忆法

专家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最新历史
热门历史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