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5-2016高考历史复习中国戊戌变法精选练习(附答案)

2015-2016高考历史复习中国戊戌变法精选练习(附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5-12-15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以下是中国戊戌变法精选练习,请考生及时做题。

3.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5.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的改革有 )

①戊戌变法 ②俄国农奴制改革 ③大化改新 ④明治维新

⑤宗教改革 ⑥彼得一世

A.①②③④ 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

6. )

A.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改良的办法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7.《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表明( )

A.康有为改革实践将根本改变原有体制

B.维新变法理论完全没有付诸政治实践

C.康有为主张用革命手段实现政权更替

D.维新变法失败原因在于没有群众基础

8.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原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是基础 B.民族危机加深是导火线

C.康梁的宣传发动是添加剂 D.西方政治学说的传入是主要原因

9.戊戌变法开始和失败的标志分别是 ( )

A.《定国是诏》、戊戌政变 B.《变法通译》、《定国是诏》

C.《盛世危言》、戊戌政变 D.《盛世危言》、《定国是诏》

10.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戌戊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康有为以改装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

①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的目的不同 ④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保国会成立 )

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

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

.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

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

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改革的先师,其目的在于( )

①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孔子②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③利用儒家思想宣扬变法④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5.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16.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9.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

材料二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 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

材料五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六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1.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阅报社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他又进行了怎样的实践?

材料二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日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日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日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 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3)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材料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4)材料四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材料三有何联系?

(5)请给上述四则材料拟定一个主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

据《时务报》第36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

材料二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参考答案

3.C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资产阶级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4.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排除A;材料明显是在批判维新派的改良和革命派的革命,排除B;材料并没有夸赞革命派的成功,而是强调其失败的结果,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故本题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

5.D

【解析】略

6.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 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相关认识。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肯定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政治纲领本身的革命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无从涉及,排除;B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而且与题意无关,排除。进一步判断可知,A项准确,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的民主政治纲领

8.D

【解析】本题考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此D项是错误的。

9.A

【解析】戊戌变法开始和失败的标志是《定国是诏》的颁布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体现了君主立宪的主张。A不对,太平天国是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但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C不对,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制;D不对,新文化运动也主张民主共和。只有B符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维新变法。

派别 主张 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 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突破洋务派主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改良道路行不通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但仍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11.D

【解析】略

12.

【解析】保国会成立后,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这一宗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

13.

【解析】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改革的先师,其目的在于通过托古改制的手法来推行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改革,而不是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孔子,所以①表述错误,②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康有为的思想。材料中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A项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材料中未论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C项不符合本质意图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一些政策在某些地方得到落实,推动了该地引入进口机器生产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戊戌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得到广泛落实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17.D

【解析】略

18.

【解析】

19.(1)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做中国人更方便传教。(2分)

(2)坚持守卫祖宗之法,反对西学。(2分)

(3)说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挑战的迟钝和麻木。(2分)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质性,难以适应已经新环境的挑战。(2分)1895年知识分子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后,各地报刊、学会、学堂纷纷涌现。(2分)

(4)第一层次:没有回答问题,杂乱无章。0分

第二层次:只有一个结论,缺乏材料论证。(12分)

第三层次:单维度,能联系12个材料。(35分)

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67分)

第四层次:二个维度以上,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89分)

能联系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1012分)

第五层次:能够提炼或扩展深层次意义,且论证较好。(1315分)

【解析】略

20.(1) 观点:欧洲强盛的原因在于发展教育。(2分)理由:①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种族后代; ②关系到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6分)

影响:否定了封建意识,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想通过普及女子教育而富民强国的美好愿望,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整个戊戌变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4分)

(2)将儒家仁的思想(大同思想)与西方的先进思想(民主、教育理念)相结合。(2分)教育是兴国之本,要重视教育的地位;发展教育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教育内容、教育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等。(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切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强调西方强盛的根本在于学校教育(即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所以泽谕吉的主要观点也就很容易概括了。材料二是强调女子教育对家庭和后代的影响,材料三是强调女子教育对女权、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材料四是强调女子教育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分清每个材料的核心即可正确回答出该问题。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主要是强调否定了三纲五常的封建意识以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女子教育的普及、妇女地位的提高等常见的角度进行回答即可。

(2)材料五的出处是《大同书》,材料的内容却是西方的民主教育理念,所以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教育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谈谈你的认识其实就是谈谈对教育特别是女子教育的认识,当然角度是很多的,例如,可以一方面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教育要从国情出发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角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梁启超的女学思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21.

(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1分);主要设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2分);报刊主要是白话报和通俗读物(2分);开设阅报社的人群有知识分子、平民、官员、十绅和商人等(2分)。

(2)原因:沿海省份经济发达(2分);戊戌变法的社会启蒙作用(2分);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2分);为了启蒙下层民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材料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可以归纳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沿海省份经济发达;戊戌变法的社会启蒙作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为了启蒙下层民众。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阅报社

22.

(1)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2分)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①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②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③社会基础是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④改革内容更广泛、更深入。(4分,每点1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西学的进一步传播。(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材料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主要是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2)问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可从目的、理论指导、社会基础、内容等方面回答;原因从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西学的传播等方面回答。

23.(1)中体西用(1分)创建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2分)

(2)思想:宪政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具体又分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两种;(2分)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适合中国国情;(2分)中国应该通过开国会、立宪法来限君 权、兴民权,从而确立君主立宪,实现强国的目的。(2分)

实践: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2分)

(3)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单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2分)

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分)

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 又废除了新经济政策。(2分)

(4)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2分)

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分)

(5)对革命和经济建设过程的探索。(2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解析】略

24.

(1)建立近代军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6分)

(2)表现:中国未触及宪制改革;日本建立近代天皇体制,带有浓厚专制色彩。(2分)

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思想浓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依据所学及材料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归纳总结。

第(2)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概况与比较认识

中国戊戌变法精选练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历史网希望对考生复习历史有帮助。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2015-2016高考历史复习中国戊戌变法精选练习(附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指导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指要

高中历史的“五化”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三大法则 保持一颗平常心

高考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2011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更加高效的复习

高中历史学习:历史考试的五种心理

2012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考试作答技巧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