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三历史期中必背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高三历史期中必背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查字典历史网整理了高三历史期中必背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我们还将继续总结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对重要知识点重点记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的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3.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

1.曲折:

1957年以后,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文革期间法律、法令的制定几乎停滞,人大工作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建国初期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4.1956年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新时期的十六字方针

1982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3.依据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4.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5.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之后,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共5个省级自治区。

8.意义:

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三历史期中必背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就整理到这里了,更多高三历史期中必备知识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高三历史期中必背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相关文章:

如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习的增强记忆法

高中历史复习冲刺的三大妙招

高中历史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解答选择题

高中历史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结构与线索概览

高中生必知:三大方法克服会做的题总出错

高三历史名师指导:学好历史的四个关键

高中历史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理解释

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科学记忆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