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随笔 >“民以食为天”——“世界粮食日”里话饥饿

“民以食为天”——“世界粮食日”里话饥饿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

新闻连线:
新闻报道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日前发表公报指出,每个人拥有获得足够食物的权利是2007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其目的在于强调饥饿仍是当今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新闻报道二:国家粮食局“2007年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主题的通知”指出: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在全国倡导爱惜粮食、节约资源的风尚,决定在“世界粮食日”所在周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课标连线:
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新闻导读: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成的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众多的危机与挑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除了生态环境破坏、人口数量膨胀、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和恐怖主义猖獗等之外,因缺乏粮食而引起的饥饿危机,就是表现之一。
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确定为“食物权”,其目的就是在于强调饥饿仍是当今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全球约有8.5亿人缺乏足够粮食,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就分别种植了水稻和粟。在古代社会里,粮食产量高低,一直是衡量封建帝国政绩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历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加之自然灾害等因素,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其中,饥饿威胁着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领导全国人民渡过了危机。
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科学家袁隆平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提出了水稻杂交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惠及世界。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讲究“吃好”。
面对饥饿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在全国倡导爱惜粮食、节约资源的风尚,广大中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1] [2] [3] 下一页

【“民以食为天”——“世界粮食日”里话饥饿】相关文章:

课改理念100问:86、新中国教材改革经历了哪些历程?

高中课标学习:历史探究学习指导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课标培训材料: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

追求教与学的和谐

浅谈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淡化阶级意识 彰显生命理性——高中历史新课标不可缺失的观点

中国的新公民读本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不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