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反思 >由不重视教学引言想到的

由不重视教学引言想到的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0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

在现行初中历史教课书,即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精辟的引言,均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和介绍。这种引言在某些课文中也会出现。有些教师在上课中,可能对这些引言视而不见,不加运用。或许他们认为引言中的内容在后面每课的课文中都会出现,再讲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一学期下来,我对引言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引言是对该课内容的集中概括,是每一单元内容的结构和框架,而且引言中还可能出现课文中不再出现的知识点。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并且,对引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取得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第三册第四课《洋务运动》的教学中,我对引言的认识是这样强化的。
按照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我先介绍了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的部分细节,然后参照教参,把后人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现介绍给学生,试图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争论中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学生们面面相嘘,也没有形成争论,更没有达到探究。学生只说了以下的“问题”。
学生1:“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洋务运动?”
学生2:“我虽然喜欢看历史方面的电视剧,家长说影响学习,不让我看,您说的我没有看过。”
怎么办?我只好按部就班地把课文讲完。至于清政府为何要办洋务,效果如何,虽然也介绍给学生了,我估摸绝没有通过让学生探究后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

课后我反思:初二学生的理论素养不是太高,概括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清政府为什么要办洋务,洋务运动到底指什么,在授课前学生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让他们开始就争论,显然达不到自己的意图。不如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第一页和课文第31页的引言。引言内容是“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采西学’、‘制洋器’、‘求强’、‘求富’等主张的提出,显示中国思想界已与封建社会后期相对封闭时代划开了界限;而以兴办工厂、新式学堂和新式海军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展开,更表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简练的语言,鲜明的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引言中把洋务运动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学生读后就有了对洋务运动的初步认识,探究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学生的争论也就有价值了。
我考虑,正因为引言有极高的概括性,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在上课时有必要将引言向学生讲解一下,可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总的框架和了解,对各课、各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所认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学习时不至于处在片面和盲目的状态下。因此,我们对每单元前面的引言部分既不能因为认识不到位而忽略不提、视而不见,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知识点会在各课中会完全出现。正确的做法是把它重视起来,把它作为化解本课内容的一把钥匙,用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

反思后,我现在对于引言的处理,尝试着用了几种方法:
第一种:把引言放在整个单元的前面讲解。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有所了解,对各课之间的联系也可一目也然,从而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尤其对于初学者,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引言,清政府的衰落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造成了强烈反差,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也造成了强烈反差。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农民运动,迫使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第二种:把引言分割开来,用引言中相应的话来引入和介绍某课内容。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概括的了解,从而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也为探究式学习找准方向。如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引言,把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化解到相应的课文中,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孙中山为何履受挫折,从而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学习埋好伏笔。
第三种:把引言放在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完毕之后再讲解。这种讲法能够达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的效果,起到提纲挈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来一个再认识和升华,从而对本单元内容认识和掌握得更充分,理解得更透彻。

【由不重视教学引言想到的】相关文章: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

历史教学中的体验及反思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2

新思想的萌发

新课程不能用教学模式来诠释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

教学反思2

导入环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