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9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感触颇多。

(一)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二)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课改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因为新理念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一些教师一味追求“民主”、“开放”,结果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如果听之任之,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有时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而且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似乎越来越流行的观点是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何谈“方法与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的长处,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结合自己得失概括如下:

(一)在“得”的方面。

1.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笔者及时调整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差,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要求学生把握基础知识,注重解析历史问题方法的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地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失”的方面。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经验可循,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缺乏兴趣,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如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笔者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将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正:

(一)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二)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四)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程不能用教学模式来诠释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

历史教学反思(1)

历史教学中学生反思学习学法指导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

XX学年度年度教学工作反思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反思

课标培训: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课后反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