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从老师的感觉来看,学案的运用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效益,拿着学案去上课,不会漏掉需要强调的知识点,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确实省了不少时间,也大大的提高了对问题理解的准确度,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了,考试成绩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作为老师的我也感受觉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大约一年前吧,有一天去上课,因为学校停电,编好的学案没有印出来,当我把自学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时,不少学生居然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从这种目光中,我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自以为付出了很多心血辛辛苦苦编写出的学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当老师的勤奋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惰性的时候,我们的勤奋又能收获多大的价值?
事有凑巧,有一天看博文,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由袁守诚与渔夫的故事想到的
《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安城中,有一位渔夫名叫张稍,他每日送与卖卦先生袁守诚一尾金色鲤,袁守诚就与他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这一天他又请袁守诚为他卜卦,袁守诚便教他“在泾河弯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钩”,这样便会满载而归。
由这个故事,想到了我们的教学。现在不少学校实行学案教学,把教学内容设置在学案上,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把一些题目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这样学生做起来是简单了,效率是高了,但这样做却带来了许多弊端,学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们知道学案是起导学作用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我们把学案内容设成填空的形式后,就像袁守诚只让张稍知道在“东边下网,西岸抛钩”,张稍虽然每天都求教于袁守诚先生,但他始终没有弄明白“东边下网,西岸抛钩”的原因,也始终不会主动地“东边下网,西岸抛钩”,张稍始终没有学会判断哪里有鱼,也不知道“依方位,百下百着”的原因,不会定“方位”,一辈子只能依赖袁守诚。我们的有些学案就象是袁守诚,只告诉了学生“是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的学案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作用不大。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此文作者所说,我们利用学案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不要学案。所以我们设计学案时,要从导学的角度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填空”。归根结底,学案只能起“代步车”的作用,起到辅助学生“走路”的作用,通过这种辅助,最终教会学生“走路”,当学生会“走路”时,“代步车”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们编写学案时,应该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不仅让学生“学会”,更应该让学生“会学”。
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我们的教科院历史学科教研员王宗彬老师。
受此触动,我们开始反思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探讨、改进,同时借鉴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倡导的“范例教学”。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范例导学,自主提升”的教学法。下面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教学方法。
一、理论解读
(一)实施这种教学法的目的
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若干学习主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每一个历史主题中都包含着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许多相似或不同之处,如能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类学习,会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范例导学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精选典型范例,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然后用学会的方法去解决同类知识,既避免了让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达到自主提升的目的,极大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所以采用范例导学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范例导学、自主提升的含义
“范例”意思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要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导学”,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这过程中,通过促使学生独立学习,改变过去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并能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达到自我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
范例是针对教学内容来确定的。可以称为“范例”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基本性
基本性是就学科内容而言,强调要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历史人物,基本历史事件,基本历史现象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存精。
2.基础性
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来说的,应是一些基础的东西,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让学生高不可攀,也反对过分容易,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3.范例性
范例性是就教育者传授的角度来说,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基本性的基础性的知识,务必是能起到示范作用的;是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全室;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全貌;是一斑,从这一斑可以窥见全豹。通过范例性,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习迁移,有助于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宠杂臃肿,反对面面俱到,力求做到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
(三)范例导学在教学要求上的四个统一
1.教学与教育统一
也就是坚持教学的教育性。教学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揭示了教学的规律性。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统一
教学是按一个个课题进行的,这种教学,一方面要求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有系统性,保证让学生掌握学科整体的系统。教学既要反对不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要反对不掌握学科的严密系统,只获得一些片断的、零碎的、孤立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一致
“范例导学、自主提升”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上,要求既要以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传授知识与教给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4.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与学习的客体──教材相统一
“范例教学”认为教学主体是受教育者,即学生,教学客体是教材。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怎样才能做到这种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又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熟悉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叫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样,教师才教得活,学生才学得活,才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教材,固然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就是了解、熟悉和掌握了教材,但不了解、不熟悉学生,也不能成功地进行教学。
(四)“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法的步骤
1.精选范例,让学生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确定范例
(2)自主学习
(3)互助合作
(4)交流提升
(5)总结方法
2.运用范例,迁移学习。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与“范例”同类事物的特征,并迁移运用,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实现自主提升。
(1)迁移应用
(2)进一步总结规律
(3)自主提升
3.掌握规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自我梳理,使知识条理化
(2)情感体验,使知识生活化
二、案例说明
下面我先以《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课为例,说明“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法。
第一阶段:精选范例,让学生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确定范例
范例导学法的关键步骤是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的范例。教给学生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确定的范例可以是一个人物,也可以是一个事件,主要根据主题内容来进行选择。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借助教科书,重点选取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典型事迹来进行重点分析,可以说詹天佑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代科学家的典型代表,虽然中国近代科技队伍是幼弱的,然而却集中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一批精英,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他们用杰出成就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追赶上世界科技的新潮流。这些成就对于当时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无疑是种鼓舞,它增强了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同时,由于近代清政府的腐败,没有将科技的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事业,科技发展多靠科学家个人的奋斗。所以,这些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他们的高风亮节,在人格上也堪称典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就可以选取这个典型事例。
2.自主学习
以选取的范例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新意,难易要适当,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其它资料可以自学完成。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以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目内容的导学问题,进行范例导学。(要求:尽量在5分钟时间内完成,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新问题)
&nb
sp; ●学习新知:
①20世纪初,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②京张铁路的建成有何历史意义?
③你认为詹天佑有哪些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
3.互助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要求:尽量在3分钟时间内完成,讨论解决自己没有独立解决的问题,并相互检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参与其中,及时听取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交流提升
以学生相互质疑释疑为主,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参入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只对学生交流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矫正,对学生自学、交流以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而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不再重复。
这几个问题,学生对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基础知识很容易记住,但对“你认为詹天佑身上有哪些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詹天佑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除了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外,我们还可以为学生补充“詹天佑使用过的测绘仪器”图片,动态展示 “人字形路轨”等感性材料,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认为詹天佑身上最值得学习的精神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永不服输、吃苦耐劳的精神;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等。这样做,避免了生硬的灌输,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的,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
5.总结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科技思想类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主要成就及影响、主要的优秀品质等。
第二阶段:范例的迁移运用,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实现自主提升
1.迁移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范例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并探讨这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本课中,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目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等目内容,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组织者。
(1)教师启发诱思
让你来学习“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一目内容,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侯德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向侯德榜学习等问题,也有的学生会提出“纯碱的发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意义?”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共同解决。
2.进一步总结规律
在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规律:“你认为学习科技思想类人物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和总结得出:时间,成就,意义,精神等几个方面。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以后再学习有关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学生就可以以独立的姿态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
3.自主提升
规律掌握之后,在学习后两个历史人物即魏源和严复,老师不再提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詹天佑、侯德榜的方法,自主学习完成。老师直接组织检测。
(1)自主互助达标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学会相关基础知识。
(2)问题展示,共享成果
每一小组至少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本组同学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负责解答其它小组成员提出的相关问题。
这一阶段的学习往往是整个课堂中最有价值的一段学习,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也就有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实现了自我提升。
(3)自主学习之后,教师直接提问检测
第三阶段:掌握规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自我梳理,使知识条理化
让学生用图表、主体知识框架或其它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进行知识的自我提升。(举例说明:幻灯片:知识体系的形式,表格的形式。)
2.情感体验,使知识生活化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在于讲多少东西,历史是永远也讲不完的,而在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中生成一些历史的思维、历史的情感和历史的兴趣。所以,依托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本主题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近代清政府腐败,没有将科技的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事业,但是这一时期中国仍然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得出“个人因素”:是因为科学家报效祖国、献身科学、崇尚实际、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等。然后我们继续引发学生思考:除了我们找出的这些原因之外,还有没能其他原因?当时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说出:“他们都是向西方学习的,都接触了西方文化。”这个回答是正确的,在肯定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他们都向西方学习呢?”有一部分同学想到了,原因是当时先进的文化在西方。”(可引导联系前边所学“近代化起步”的有关内容,列举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积极学习西方的例子)明确:“向西方学习的实质是向先进学习”。教师即时引导: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树立科学无国界的世界观。由此也得出其中的“社会环境”因素有:洋务运动以来,引进西方科技,出现了一股“科技救国”的思潮。教师可总结:近代中国的这些科技成就,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科技兴国是国家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从而使学生懂得:青年学生理应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方法论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3.当堂检测达标、反馈矫正(举例:邓稼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中的预设检测题,教师明确做题要求(不能看书,不能讨论,不会的做出标记)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同桌互评后老师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矫正,真正实现基础知识的堂堂清。
选择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材料题则可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延伸,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提升。例如:对近代这位科学家献身科学、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再只拿他们说事,会感觉有点重复,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可以借助新的情境,让学生来解决新的问题。如:可以选择这样一段材料来设置问题: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1948年10月赴美攻读核物理。在导师指导下,他刻苦攻读,只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就修满了学分,获得了博士学位。新中国的成立,给邓稼先以极大的鼓舞。1950年8月,二十六岁的邓稼先在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后第九天,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与100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踏上了归国之路。
国家的命运,直接决定了邓稼先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西方敌对势力的钳形包围之中,美国的原子弹甚至已运到了停泊在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国家成立了专门领导核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一天,钱三强找到邓稼长,问他:“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一听就明白了,所谓“放一个大炮仗”,就是搞原子弹。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艰苦危险,但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回家后,他对妻子说:“今后我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这些全靠你了。”又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
搞原子弹研制工作必须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和朋友随便交往,不能说出自己在什么地方工作,干什么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是绝对秘密的工作。工作开始后,许多难题摆在面前,没有任何外来帮助,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邓稼先长期担任核实验的领导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总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为我们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样的艰苦环境,同样的艰苦创业,同样的无私奉献……这样的设置在强化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实施“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法的体会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方法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它较好的解决了“讲”和“不讲”问题。“讲”什么?讲范例,通过范例让学生学会方法;“不讲”什么?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能够学会的问题不用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2)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扭转了“背”历史的陋习。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学习能力,其功效与“背”历史相比,效果要好很多
(3)它非常适合于我们现在的主题式学习,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可以选取典型范例,都可以进行范例性的迁移运用,探讨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都可以寻找规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而且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当然,我们搞教学研究,形式并不重要,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原点”,只有围绕这一“原点”,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向规律靠拢。
作者简介:陈付香,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历史教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成绩突出,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编过《中华题王》《基础训练》《学习与发展》等多种教学资料,在《山东教育科研》《历史教学问题》《现代教育报》《教育教学金点子》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过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
市优秀教师、高密市学科带头人、“巾帼十佳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法解读】相关文章:
★ 课堂教学反思
★ 高中课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的异同
★ 指导学生阶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