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市北初级中学徐璋老师执教《车轮滚滚──变化中的近代中国》、回民中学郝宇曦老师执教《美国内战》在市中青年教师历史教学大奖赛评比中分别荣获一等奖,是什么原因使他(她)们的课如此赢得评委的青睐,受到赞赏呢?缘由就是他们的课充满着创新的魅力,具有“四新”特色。
一是视角新。一般上近代中国史课,往往泛泛而谈,上成屈辱史抗争史;上《美国内战》,总是上成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而徐璋、郝宇曦老师别具匠心,从新的视角来立意:徐璋老师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认为“近代中国各个方面是沿着一条主线进行,中国由封建的传统型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国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尽管它的进程是畸形的。”郝宇曦老师则是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角度来审视《美国内战》,认为“林肯政府高举联邦统一的旗帜,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理,更为美国长久的和平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们处理教材者问题的角度新颖而不落俗套,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使之耳目而新,受益不浅。
二是观念新。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徐璋、郝宇曦老师从素质教育新观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坚决摈弃那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贮存器的做法。徐璋老师不是一上来就把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再作解释,而是先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来交流他们课前所办的几份较有特色的“看近代中国之变化”的历史小报,使学生对近代中国之变化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对近代中国之变化有较全面的评价,教师又当场展示出在近代中国变化中有着重要影响的27幅图片,再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一一说出近代中国之具体变化,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得出近代中国的主要变化;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近代中国的变化是沿着一条主线,即中国由封建的传统型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畸形的。整堂课,全班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主人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得到了真正的提局。
郝宇羲老师也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发言朗诵等等,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是语言新。在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正在走向世界的时候,用外语来进行学科教学的双语教学已成了时代的呼唤。郝宇曦老师适应时代的需要,早从1996年秋天起就开始了英文资料的积累和课堂英语渗透教学的尝试。用英语进行历史教学,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旨在培养学生外语思维理念,创造逼真历史学习情景氛围,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郝宇曦老师在简述南方建立叛乱政府并挑起内战的史实时,用英文列出当时南北双方的两个国名、首都、总统及其政党名称,使南方叛乱政府阴谋分裂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再用英文列出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分析战争初期形势,了解尽管北方实力较强,却连连失利原因。又摘录林肯1862年一封书信(中英对照),让学生体会林肯维护联邦统一的一片苦心,引导学生去发现,林肯后来所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扭转战局的重要举措。再让学生朗读翻译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林肯那铿锵有力的英语语调,真切地体会到林肯渴望和平统一的爱国热忱和强烈的民主思想。
四是手段新。徐璋、郝宇曦老师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传授模式,都采用了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用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来上课,使整个教学立体化进行,肖像、地图、文字都直观、形象、生动,收到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大大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形成历史概念。
尤为可贵的是,不仅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让学生一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徐璋老师让学生收集资料,自己编辑、自己排版办电脑历史小报,并在课堂上当堂操作电脑,演示电脑历史小报,提出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进行形象化交流,这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师生在共同交流中情感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升华。
徐璋、郝宇曦老师的脱颖而出,除了他们自己主观努力外,是和他们学校的领导悉心栽培分不开的。市北初级中学徐校长,回民中学陆校长有胆有识,提倡文理并重,十分重视对人文学科的建设,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师德上,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上各方面都加以具体的指导,营造了十分可喜的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他们犹如杜甫所赞扬的知时节的好雨那样,随着春风及时而来,滋润着老师们的心田,使得徐璋、郝宇曦这些好苗得到茁壮地成长。在二期课改正在展开的今天,我们是多么企盼着能有更多的象徐校长、陆校长这样锐意改革进取的好校长来带领着我们老师一起大步向前迈进呀!
好课的魅力全在创新。我们真诚地祝愿徐璋、郝宇曦老师能继续发扬钻研精神,在二期课改教学实践中更上一层楼,创新的好课不断,再展示新的风采。
【好课的魅力就在创新】相关文章:
★ 科举制的创立
★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