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7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君主集权的强化。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政权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女真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女真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二、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起兵攻打明朝,几年之间,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三、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汗位。他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随后,清太宗加强攻势。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讲解]女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北宋末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以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部分。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明朝在当地设立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后来,东海女真时常侵袭海西和建州。建州与海西,为了躲避东海女真的侵扰,并加强与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向南迁移。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

努尔哈赤(1552~1626),姓爱新觉罗。先祖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19岁分家自立,因所得家产极少,只得自谋生计,亲自上山采松子、挖人参至抚顺马市去交换,经常接触汉人。曾一度投到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帐下,受到军事训练,受汉文化影响很深。1583年被明朝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此后他用16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接着,又用武力统一了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长白山东北的东海女真。在统一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1616年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之后,攻占抚顺、开原、铁岭等地。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受伤,不久死去。努尔哈赤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统一了女真各部,对满族初期的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时,以战功兼辖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二旗,势力强大。努尔哈赤死后,受诸王拥立,1626~1643年在位。即位后,他重视农业生产,把满洲贵族所属的一部分奴隶编为民户,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要求各级官员和各牛录督促农务,注意地利土宜。积极吸收汉文化,翻译汉文书籍。仿照明制,设置内三院、六部,开科取士,任用汉官。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加强专制统治。他用武力继续完成对黑龙江和吉林东境女真各部的统一;征服了蒙古,使之臣服于后金;于1634年、1636年多次从长城突入关内,并攻占了除宁远以外的关外大片土地。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拓展阅读]吴三桂,祖籍高邮人,后迁入辽东,父子均为明崇祯帝年间的重臣,吴三桂为明山海关总兵,明末农民起义时,虽然不甘心让农民起义军来均田免粮,但也不敢与农民军真正交锋,因此,当吴三桂接到崇祯帝让其入京保卫的命令,走到丰润时,听说京城已被义军攻破,就急急忙忙逃了回去,不久,李自成派降将唐通给他送来了其父吴襄的劝降和犒银4万两,并召他入京,另派兵将代他守关。他接受了犒银,但却屯兵九门口,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然后,才慢慢地向京师而行,当他刚走到滦州时,听逃来的家人密报,说其家产被抄,父亲被囚,爱妾被掳,便气得怒发冲冠,马上掉头返回山海关,击走了李自成派来的兵将,并决心和农民军决一死战。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曾作过一首《园园曲》。其中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泣血降清的这段故事,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而开创了清王朝对中国达280年之久的统治,之后吴三桂跟随清军平定全国,成为镇守云南的平西王,但后来发动分裂祖国的三藩之乱被康熙帝予以平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一目的内容。

[板书]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的内容,看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清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清朝初期,中央政权大体采用明朝的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教师提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对君主集权的强化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阻碍了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师提问]对此,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君主集权,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消。

[教师提问]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教师介绍]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参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人少精干,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个动脑筋的内容: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沈阳故宫

乾清宫

军机处

[教师引导]同学们,投影打出的是清朝的三组建筑:沈阳故宫、乾清宫、军机处。请大家根据这三组建筑布局的特点来理解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大家可以讨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用投影打出)

乾清宫在故宫内廷最前面,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宫殿面阔9间,长48米,其中东西两间作穿堂,进深5间,长26米,从基座下地面到殿顶高达24米,是后寝最高最大的宫殿。殿中设金漆宝座,宝座上方高悬清世祖顺治皇帝御笔正大光明匾,匾后是清代皇帝立储安放传位诏书的地方。从明朝永乐帝到清朝康熙帝,都在乾清宫居住。皇帝每天到这里阅读记录前代皇帝言论、教导的圣训,一些重要的召见也在这里举行。皇帝无论在哪里去世,都要在乾清宫停灵数日,以表示寿终正寝。清代雍正之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乾清宫改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于雍正四年(1726年)在养心殿附近内右门处设立军机值庐。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值庐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开始只是一个暂设的军事行政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为了保密,不设其他下属官员。军机值房有护军把守,任何人不得靠近。

军机处所用房舍原是故宫内右门外西侧红墙根下的一排板房,板房东头为侍卫值房,西头为内务府大臣办事处。乾隆时,保留了军机处,对原板房稍加修饰,就成为今天见到的状况。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基本建成,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这里成为陪都宫殿,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时也在此临朝。

沈阳故宫共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建筑七十多所、三百多间。由东路、中路、西路三个部分组成。东路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八旗头领日常办公的地方。中路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以及两厢的建筑物。崇政殿即所谓金銮殿,是清帝王接受朝贺、发布政令的地方。清宁宫俗称中宫,里面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卧室,外间是祭神的场所。西路包括戏台、嘉阴堂、文溯阁、仰熙斋,为乾隆以及其他帝王东巡时的消遣娱乐场所。另外,在大清门左侧,有太庙,是供奉清皇室祖先的地方。插图展现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群体。

[学生回答]这种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的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臣的低下位置,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得出上述结论)

[教师引导]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除了设置军机处外,还在思想领域加强了控制,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字狱的盛行。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下。

[板书]2.文字狱的盛行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什么叫文字狱?

[学生回答]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教师讲解]每一个新政权的建立,都要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清朝也不例外,康、雍、乾三朝在大量查禁销毁或篡改不利于封建专制的书籍的同时,加紧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例如康熙二年(1663年),浙江湖州富户庄廷 购得明末人朱国祯所撰《明史》,攘为己作,并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书中多有诋毁满洲文句,被人告发,酿成大狱。庄廷 被开棺戮尸,作序者、刻印者、校阅者、售书者、藏书者被杀72人,充军边疆的几百人。康熙后期,翰林院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中,有根据同乡方孝标著的《滇黔纪闻》而写成的《孑遗录》,详记南明永历遗事,主张为南明皇帝在《明史》中立《本纪》。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被杀,方孝标被剖棺戮尸,受牵连被杀者达300人。再如雍正朝的曾静、张熙案。他们推崇并传播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严华夷之别,反对专制政治的学说,还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案发后吕氏一家及其门生,死者戮尸,活者斩首,受牵连者或流或杀。雍正帝将该案的口供和有关谕旨汇编成《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强调满汉一体。儒生钱名世赠诗年羹尧分陕旌旗同召伯(周之将军),从天鼓角汉将军(霍去病),年羹尧出事后,雍正命钱名世在家中悬挂名教罪人匾额,并让数百举人、进士撰写诗文,对他加以批判;诗文结集为《御制钱名世》,发给各学校以作警戒。还有,为治查嗣庭的罪,雍正命人从查氏日记中寻找罪证,从而挖罪证挖到了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以加强思想统治。乾隆朝的文字狱比康、雍两朝增加四倍以上,且大多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例如翘首待重明长明宁易得一类诗句被认为是意在图谋复明,构成叛逆大罪。又如湖北秀才程明肥为人作祝寿文,内有绍芳声于湖北,创大业于河南,创大业被曲解为要做皇帝,程因语言悖逆被斩首。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述的例子中,能否归纳出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学生归纳]

生甲:清朝的文字狱次数很多,仅康雍乾三代就发生160宗以上。

生乙:清朝的文字狱株连广,刚才提到的戴名世案,受牵连者达到了300多人。

生丙:清朝的文字狱处罚严酷,动辄就刀斧相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下,严酷的文字狱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大家可以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恐惧,思想、文化被摧残,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气节精神荡然无存,软骨病在中国人中蔓延开来。由此,社会形成了汰优择劣的机制,精英被杀,小人得志。读书人要么曲意逢迎,要么远离政治,逃避现实。

(以上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讲析]中国古代文字狱以宋、明、清三代为高潮。宋朝文字狱著名的就有苏轼的乌台诗案、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和刘克庄的落梅诗案。明朝的文字狱又远胜于宋朝,朱元璋等人猜忌成性,文字狱之酷使得士大夫平日皆重足而立,不敢纵肆,甚至出现文人不愿为京官的怪事,而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庆,以为又活一日。清朝的文字狱更成为历史上的最高峰,仅在所谓的康雍乾三代时间内,就发生至少160宗以上,乾隆时御史大臣曹一士说是天下告讦不休,士子以文为戒,可见文字狱之盛是空前的。

在上面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文字狱并没有反清的政治倾向,纯属深文周纳,滥杀无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在知识分子中造成恐怖气氛,从而强化思想控制。因此,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戴逸先生指出康乾盛世的阴影主要是四个方面: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以文字狱为代表的极端专制制度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活力,举国奴性泛滥,尤其是使得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噤若寒蝉。清朝的文字狱比秦汉、比明朝要严重广泛的多之又多,时间也长得多,不但规定苛刻,而且面广,动辄斩首、弃市、凌迟、门诛,甚至灭九族,连已经死了多年的都要开棺戮尸。康雍乾三代,搞文字狱一个比一个厉害残酷,时间长达100多年。

康雍乾三代,尤其是乾隆时期,不但对清朝统治不满或对明朝有所怀念的书籍统统禁毁,而且连与程朱理学相抵触的书籍也不得超生。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光是浙江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毁书24次。乾隆一代,全国禁毁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

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刀斧随之,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却是处处贯彻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因此,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起封建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很严重的消极影响。

[教师小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我们就学习完了,现在,请大家来完成我们这一节课最后一个步骤,讨论一下,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了官员之间的推委扯皮。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速运转。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文字狱的盛行,又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使广大的知识分子远离政治,逃避现实,埋首故纸堆中,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进步。

[布置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努尔哈赤的主要活动包括

①武力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八旗制度 ③建立后金政权 ④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2.关于八旗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努尔哈赤创建于清朝建立之初 ②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③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④推行于女真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3.下列事件与皇太极直接有关的是

①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②迁都沈阳 ③改金为清 ④夺取辽东七十余城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4.关于都城,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都建立了后金政权

B.为加强对明朝的攻势,皇太极迁都沈阳

C.清顺治帝1644年迁都北京

D.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北京

答案:B

5.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C

6.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B

7.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

A.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机构

D.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而专门建造的监狱

答案:A

8.清朝许多知识分子不过问政治的主要原因是

A.接受东林书院议政的教训

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流行

C.对残酷的文化专制恐惧

D.受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束缚

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职能: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③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板书设计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2.文字狱的盛行

活动与探究

1.看下面满洲八旗旗帜,收集资料,了解八旗制度的历史。

图:

参考资料:(一)人们常常谈论起八旗制度。什么是八旗制度呢?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形式有一个过程,就是必须先从牛录制说起。牛录是处在氏族制时期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牛录汉语译为大箭。16世纪中期前,女真内部处于分崩离析状态。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需要,授用牛录名称,把它改造成起许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旗)制,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女真本部,并乘胜进军海西女真。这时已设黄、白、红、蓝四旗,兼并海西女真三部后,由于牛录额数增多,始于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年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立一扎拦额真(参领),五扎拦立一固山额真(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将此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色即: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这一组织,就是后来通称满州的八旗。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后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胜八旗。八旗制在建立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清入关后,它又构成了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

(二)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满州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也给八旗兵带来严重灾难。

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族。一半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凡此种种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八旗制度。

摘自《生活报》

(三)前八旗简史

清太祖努尔哈赤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当时满洲的各部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招来的人口编入自己的队伍,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八旗组织中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的建立比满洲八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到清崇德七年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完成。

八旗制度初建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出征,军械粮草自备。八旗制度是清代统治者创建的生产及军事合一的基层组织,是严密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贯彻最高统治者意志和统一政令、巩固其统治广阔疆域强有力的军事工具,起到了组织上的保证作用。

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未改。

2.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3.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上面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你认为诗里有什么问题吗?

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君主集权的强化】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的集权强化》说课稿

君主集权的强化历史学案

中考历史一模考点辅导: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设计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示例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

第一册清朝晚期的文化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