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计划格式北大师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计划格式北大师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10-11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对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学设计,下文为大家推荐了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灭六国的大致经过和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

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知道秦朝暴政的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主要经过、结果和意义,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感受陈胜、吴广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秦兼并六国图”和“秦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联系对比的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相关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地和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秦帝国的兴亡》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片,通过创设情境、阅读资料、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课本,学会提炼信息,归纳问题。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大势所趋 ↘ ↗ 秦的暴政 ↘

商鞅变法 → 秦的统一 → 秦末农民战争 → 秦的灭亡

长平之战 ↗ (前221年) (前209年) (前207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秦始皇画像及李白《古风》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播放音乐《古风》。结束后提问学生:从刚才的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问:你们感受到什么?

不错,这个虎视雄哉的君王建立起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帝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气势磅礴的秦帝国是怎么样兴起又怎么样灭亡的?

二、讲授新课:

(一)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合作探究: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欣赏影片《英雄》片段,感受秦国军队战斗力的增强。

长平之战:

( 学生: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

师:秦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3.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总结: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秦王,你会采取怎样的顺序兼并六国?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动画。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探讨秦灭六国的意义:

它首先结束了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持续了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统一的局面;

它改变了夏商以来单一的华夏民族的结构而形成了多个民族的共处;它将国家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带入到了封建社会;

它将地方政权的分散集中成了中央集权。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崭新”一词下做个标注:1.统一的,2.多民族的;3.中央集权的;4.封建制的。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以古论今,讨论:统一的国家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不但如此,秦的疆域还奠定了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庞大领土的基础,它的统一也为我们今天幸福而和谐的生活写下了序言的篇章。

提问:打下天下了,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该干什么了呢?

提示学生作答: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自我享受。

正是这两点,使秦政权轰然倒塌,落了个短命而亡的下场。

(二)陈胜吴广起义:

自我保护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修筑长城、派兵戍边,自我享受就更多了:长城是万里之长,骊山陵墓下是埋了为巍巍峨峨的八千秦佣,还有传说中的阿房宫让项羽烧了三个月之久。的确,秦朝的工程也象秦始皇本人一样,气势磅礴啊!但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需要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人力、财力。而且是大量的人力和大量的财力。

1.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到的秦的残暴统治资料: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原因:秦的暴政

举个例子,我们同学如果有谁哪天有病有事不能来上课,你们会怎么做?学生答——请假。再问:那请假学校会批准吗?学生答:当然会。那如果把大家放在秦朝,会出现什么状况?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 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了解秦朝灭亡:时间、标志。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吴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心。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

教师简介:黄河岸边的荥阳市广武镇境内的鸿沟,是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楚汉争雄时的古战场。两军相持不下,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楚,以东为汉。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源于此。但是盟约订立几个月之后,刘邦就攻破了楚军,西楚霸王项羽高歌一曲《垓下歌》,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后,于乌江自刎。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自此,一部完整的朝代更迭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师强调:楚汉争霸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延续,但是此时的战争性质已经由农民起义转变为地主阶级的争霸战争。

总结

统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 权的国家

灭亡 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统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出示幻灯片,结合板书小结:

本课讲了秦帝国的兴亡及西汉的建立过程,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与成语典故,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成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百家争鸣:你认为统治者能从秦的兴亡中得到那些启示?

课后作业:

1. 以《从“秦的兴亡”中我看到了……》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2. 课后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成语。

现在是不是感觉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准备的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计划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计划格式北大师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古代史教学建议

解读高中课标: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特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课时备课资料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七年级历史第二册教案(全)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主要特点

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