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2016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

2016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2-05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小编准备了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左传》昭公七年)这段话反映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袭制

2、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谈及某种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

3、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

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 B.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4、易中天教授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

A.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B.在地方确立郡县制

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5、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7、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是

A.地方官员大多由世袭产生 B.开创新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C.边远地区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 D.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清朝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0、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进行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曾经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而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 B.商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11、下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形势示意图(局部)。 图中①④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2、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C.中国同盟会成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3、《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1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

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

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5、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 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而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段文献资料

A.强调各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 B.主张实施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C.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D.付诸实施并极大推进民主化历程

17、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分权制衡 D.责任内阁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19、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

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

A.城邦制的形成 B.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

20、右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凡欲建立民主政治者,都可仿效克里斯提尼在雅典的做法:摧毁旧团体,建立一种能使各阶级达到最大联合的团体。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可仿效的是

A.设立五百人会议 B.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C.建立雅典最高法院 D.划分十个行政选区

2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

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

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上述规定体现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23、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2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5、1832年的改革法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主要方面,根据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新城镇和工业选区的中产阶级当选议员的机会增大了。这次改革

A.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

B.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

C.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

D.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

26、北大教授钱乘旦在论述英国历史时说: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据此,作者认为英国现代化的开始应该是

A.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制内阁形成

27、2010年初,奥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但其后有26个州反对该法案,提请违宪诉讼。201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医改法案大部分条款合乎宪法。这反映了美国

A.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国会和总统

B.各州的权力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C.国会与总统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D.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

28、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哪些原则?

①人民主权原则 ②邦联制原则 ③分权制衡原则 ④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通过不同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下列关于两国政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元首均由选举产生 B.两国权力中心不同

C.议会行使立法权力 D.都体现一定民主精神

30、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

①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②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总统对国会负责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实行统一后的德国依旧推行君主专制政体

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每题2分,共20分)

3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统治的两大支柱,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被分封者都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32、为了继续限制权和加强皇权,北宋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财权、军权和和行政权。

33、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34、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列强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都曾攻占清朝统治中心北京,都迫使清政府屈服。

3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36、近代以来,日本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

37、古代雅典的海洋文明与古代中国的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也民主与专制的显著差别,形成这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38、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为稳定社会秩序,公民法逐步为万民法取代。

39、法国政治家、思想家托克维尔曾在美国立国之初访美,他指出美国未来会迎合民众而出现民主政治的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最早出现于古代罗马。

40、英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3分)

(2) 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3分)

42、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完成:

(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2分)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4分)

(3)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不同影响?(4分)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DCB 6~10 BDBBB 11~15 AACDD

16~20 CADCA 21~25 DBABA26~30 BDBAD

二、判断题

31~35 BBAAB 36~40 AABBA

三、问答题

41、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材料一:五口通商;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内地免征内地税;材料三: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斗争。(4分)

(3)材料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42、(1)英国:《权利法案》,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2分)

(2)异: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1分)

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1分)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2分)

(3)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

德国: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保留下来,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2分)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6高一历史寒假作业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新课改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高中历史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

2010上海高考历史卷对新高三生有何启示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考试作答技巧

学好高中历史的三大法则

09高考历史备什么

2011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2011高考历史复习规划和技巧

最新历史
热门历史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