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高一历史寒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历史寒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高一历史学习必须牢记知识点,只有牢记知识点,在答题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寒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

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失败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

攻打东宫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具体内容P128)

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2、背景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3、建立(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2)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4、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出现的原因

①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根本原因)

②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③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重难突破]、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二)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健全法制和民主建设)

②法制建设方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③为依法治国奠定可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祖国统一大业

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A、香港问题由来

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

B、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C、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

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

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A、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的经过

(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2、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

[重难突破]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

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建国50年代)

1、建国初的环境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1)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2)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大 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建国初的外交建树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思想的调整

①背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提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行坚持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于2001年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东欧(8个) 亚洲(4个)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3、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冷战概念:

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 实施马歇尔计划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3)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5)成立华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A德国分裂

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美国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B.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C.古巴导弹危机

2、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 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 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史实: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典型 波兰 (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德国 (1990年,两德统一)

4)、原因

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a、戈尔巴乔夫改革

(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

b、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把这个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 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 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巴以冲突、 波黑战争、 卢旺达种族屠杀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003,伊拉克战争、 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高一历史寒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一历史知识点栏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高一历史寒假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复习三大法则 保持一颗平常心

高中历史学习:罗宾森的SQ3R记忆法

高中历史会考方法浅谈

高中历史学习-表格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作用

巧用数字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复习的五种方法

高中历史复习指导:把握纵横两条线

如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

最新历史
热门历史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