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论秦朝统一思想与思想统一的二律背反

论秦朝统一思想与思想统一的二律背反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 要 :公元前 221年秦吞并关东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 国家。为 了加 强统治 ,秦统治者强调用法 家治 国,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 治上的统一。然而,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统一手段 的不合理造成 了秦朝社会思想文化领域 ac的冲突.这一冲 突以法家思想和非法家思想 。主要是儒 家思想 为主要 内容 ,历秦朝社会之 始终 而存在 ,成为秦朝短命 而亡 的一个重要 因素关键字 :秦朝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思想冲 突中图分 类号 :K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62(2011)03—0055—03公元前 221年.秦攻灭关东六国.天下统一。这时的秦朝 .在 版图上拥 有 了原来 战 国七雄 的辽 阔疆 域 .在 政治上 否定了原来的分裂割据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 ,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所赋存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统一国家需要 的是一个统 一的指导 思想 。秦 朝作为 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代 ,怎样融汇区域文化 ,消融百家学说,确立一种适合统一的统治思想.并使这一思想同时也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流思想 ,就成了秦朝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 .秦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设定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基本国策。法家以耕战为务 ,以法治民,有效地帮助秦完成了统一大业.也因此得到了秦绝大多数统治阶级的认可 但是秦朝统治阶层中也有不同的声音。秦统一前夕,从庄襄 王元年 开始到秦始 皇九年之 间 .实 际掌握秦 国大权 的是丞 相 吕不 韦 吕不 韦虽然基本 袭用秦朝 原有政 策 ,但是 .有时“大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Ⅲ(219).甚 至还赐亡 国的东周君 以 阳人地 .以“不绝其 祀 ”_2_( .这种“刑”、“德”兼用的手法迥异于秦国的传统,表明吕不韦依据统治的需要 .开始综合“杂”用各家学说。另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吕不韦羞于以秦之强而文化落后于其他六国.就仿照战国四公子召集大量门客 .让他们着书立说,这一举措的结晶就是被称为杂家代表的巨着《吕氏春秋》。

公 元前 239年 .也 就是秦 王赢政 即将 亲政 的头一 年 .吕不 韦在咸 阳市门上公 布了《吕氏春秋 》,向全 国人 民,主要 是向秦 王赢政宣扬他 的思想主张 。从 表面上看 ,这部 书思 想庞杂 ,合有 法 、儒 、道 、兵 、名 、农 、纵横 等各派 ,似乎是 一部各 派学说 的大杂烩 ,实则不然 。《吕氏春秋》在 吕不韦治 国实践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兼采众家之长。汇集众说之要 ,以成一家之言。正如《吕氏春秋.用众篇》所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 白之裘 .取之众 白也 。夫取 于众 ,此三皇五帝 之所 以立大功名也。”可见 ,《吕氏春秋》的“杂”并不是漫无目的地罗列铺 陈 .而是 在一定 目的指导下 的思想总结 .这 一 目的无 非是要适应即将统一的帝国的需要。因为政治的统一必然要求思想 的统一 ,而如果 思想不统 一 ,“听群众议 以治 国 ,国危无 日矣 有金鼓,所 以一耳。必同法令 ,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 巧 .愚者 不得 拙 ,所 以一众 也 。勇者不 得先 ,惧 者不 得后 ,所 以一力也 。故 一则治 ,异则乱 。一则安 ,异则危 。”[3](m)可见 .吕不 韦十分清楚 统治思想 的选择 .以及思想 的统一对巩 固统 治的重要 。通过《吕氏春秋 》的编撰 ,吕不韦理 论化 、体系化了自己的思想 他特别选在赢政亲政的前一年公布这部着作.目的就是要宣扬这一思想,并希望把这一思想传输给赢政 .使之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撇 开 吕不韦 和秦王 赢政 之间 的权力 冲突 ,《吕氏春 秋 》所体现 的思想确 实堪称理想 的治 国方 略 .它为 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建立在民本基础上的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统治体系 。可 以假设 ,如果秦 王赢政 能够采纳 吸收 ,并 应用于 日后的统一 帝 国的话 ,秦朝 断不会 二世而亡 。但 是 ,历史偏偏 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 吕不韦和秦王赢政之间的权力之争在赢政实际执政后马上激化.吕不韦被迫饮鸩 自杀 ,他试图改 变秦纯任法 家治 国的尝试 随之中断 ,《吕氏春秋》 也被弃而不用 。

当然 .吕不 韦 的死和 《吕氏春秋 》的受 冷落 有一 定 的关系 .但并 不 就是必 然 的因果联 系 .毕 竟历 史上也 出现 “商 君虽死而秦法未败”的情况。《吕氏春秋》之所以不被付诸实践 .归 根结底还 在于它所体 现 的思想 不符合秦 最高统 治者秦始皇的需要。秦始皇是一位崇尚独断、专权的帝王,他更热衷的是法家提供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帝王之具”。史书记载.秦始皇看到韩非的着作时 ,禁不住拍案叫绝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z)爱屋及乌,竟至于此 !此外 ,秦 始皇身边 ,还有李斯这样 的法家人物 ,他 对秦朝统治思 想的选择发挥 了直 接的作用 。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 .去楚之秦后.因吕不韦而得以接近当时的秦王政.并逐渐得到信任和重用,除了那次短暂的因受郑国牵连而受驱逐外.李斯一直是统一前的秦王政 、统一后 的秦始 皇的重要谋 臣 。秦统一 全国后 ,李斯 同样也看 到了思 想混乱 的危害 .从而 主张在全 国统 一思想 。他选 择的是法家思想 公元前 213年 .在 反对齐人 淳于越分封 诸侯 的提议 之 时 .李 斯上 书秦 始皇 :“古者 天下 散乱 ,莫能相 一 ,是 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 ,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 建立 。今 陛下并有天 下 ,别黑 白而定 一尊 ;而私学乃相与非 法教之制 。闻令 下 ,即各 以其私 学议之 ,入则心 非 ,出则巷议 ,非 主以为名 。异趣 以为高 ,率群下 以造 谤 。如此 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 .蠲除去之 。”[5](2546)这段话 把李斯 的思想表达得 淋漓尽致 他历数 了思想不统 一的危 害 ,主 张秦 始皇 “别黑 白而定一尊”.在社会上下明确确立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积极推行 法家 思想的人 .法家是他 唯一 的选择 。于是 ,在 他的建议 下 .非秦记 的史书 。并诗 、书 、百家语者 ,被尽 数烧毁 ,这就是 着名的“焚书”事件 紧接着 的第二 年 ,秦始 皇 由于遭到 了侯 生 、卢生等 人的背后诽 谤 ,在咸 阳坑杀 四百六 十余人 .制造 了“坑儒 ”事 件。“焚书坑儒 ”钳制 了思想 ,摧残 了文化 .反映了秦统治 者对非法 家思想 的压制是何 其残酷 后来 .二世即位,李斯又上督责之术 ,要二世“灭仁义之涂 ,掩驰说之E1.困烈士之行”[6](2557)进一步限制其他思想的流传 ,二世的残暴把法家思想的刻削寡恩推到了极致。

秦朝 社会 中 .法家 固然作 为统治思 想贯穿 于帝 国社会的各个方 面 .但 是 ,非法 家思想 并没 有销声 匿 迹 ,非法 家思想 ,如儒家思想 的影 响在秦朝社会 中仍 然随处可 见。宫廷 内部 .始 皇长子 扶苏被公 认为 “为 人仁”[7](255”.后来 ,始 皇暴 死虎丘 .赵 高矫诏逼扶 苏 自杀 时 .用 的借 口就是 指责他 为人不孝 .而他 也最终在 “父要 子死 .子怎能不 死”的信条影 响下 自杀 了 此外 .和李斯 同位于朝 堂之上 的有 儒生博 士七十 人 ,在社会 民间 。则 “诸生 皆诵 法孔子 。” (瑚)。可见 ,儒家 的影 响遍及 秦朝社会上上下下 各个阶层 。就 连秦始皇 ,也 自觉不 自觉地 接受 了儒 家的某些 价值观念 。秦始皇巡 视全 国所 刻 的碑文 .被认为是记录秦始皇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 ,这些碑文中有 很多儒家思想 的踪影 如在芝罘 碑文 中.他这样解释统一战争 :“皇帝哀众 ,遂发讨 师 ,义诛信行 ,烹灭 强暴 ,拯救 黔首 ”E9](249)而在会稽碑文 中.竟 然 出现了 “有子 而嫁 ,倍死 不贞 ”的教 导 .甚 至在法律 文书 中 ,也不 时可见儒 家的价值 观 。

如《秦简.为吏之道》中这样规定君臣父子关系 :“为人君则鬼①,为人 臣则忠 ,为人父 则兹 ,为人子则 孝”,“君怀 臣忠 ,父慈子孝 。政 之本也”。[103(169)儒家 的忠孝观念被 当成 了“为政 之本”.在社会 中广为 宣传纵观秦朝 历史 ,秦统 治者并没 有一开 始就激烈 反对 儒家。儒家 与秦朝 的关 系经历 了合作 、讥评 、反抗这样 三个 阶段。《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 ,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56 .善 。虽不合 圣制 ,其尊君抑 臣 ,朝廷济济 ,依古 以来 。”可 见 ,鉴 于 自身文化 的落后 ,秦统治 者不得不 敞开胸怀 ,对 其他文化兼 收并蓄 。为此 .秦 始皇特地 吸收齐地儒 生参 与了政权 ,封他们 以博士 之职 ,《汉 书 ·百 官志》云 :“博士 ,秦 官 ,掌通古今 ”又,司马彪的《续汉书百志》注“博士”为“掌教弟子 ,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从历史记载看 ,博士在秦确实起着这样的作 用 .虽然 “掌教弟子 ”无 明确记载 .但始 皇长子扶 苏深 受儒 家思想 的影 响却是 史实 。至于“国有疑事 ,掌承问对 ” I(勰的例子就多了 如博士曾积极参与讨论秦始皇的称号,甚至随着秦始 皇出行 .以便始 皇有疑时被宣诏 。可见 ,统一之初 ,秦 始皇让儒 生参政 .满足 了儒生人仕 的愿望 ,儒生 也 回报以积极的参政但是很快 .秦始皇就发现儒生不仅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而且 还 不 时掣肘 .于 是 闲置 博士 .让他 们 “特备 员 弗用 ”|l2](258).儒生也 同时发现秦始 皇并不是他们 心 目中的理 想君 主 ,秦始 皇的专制 霸权 和儒家 思想格格 不入 。秦 始皇二 十八年(公 元前 219年1的封禅事件 可能就是他 们之 间的关 系发生质变 的开始 。是 年 .为了颂秦 功业 ,秦始皇决 定在 泰山举行封禅望 祭 山川 .他 召集齐鲁之 地儒生博 士七十人 商议 ,儒生建议“为蒲车”,“扫地而祭,席用菹秸”,“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 .由此绌儒生 ”[1310366),而儒生 既绌后 ,听说秦始皇祭 祀遇到 了暴 风雨 ,“则讥之 ”,说 “始皇上 泰山 ,为暴风 雨所击 ,不得封禅 ”[14](1367) 李 斯后来所 说 的“私 学乃相 与非法 教之 制 ,闻令 下 ,即各 以其 私学 议之 ,入 则心 非 ,出则 巷议 ”,也 是这一现 象的反 映 面对这 种情况 .秦始 皇根据李斯 的建议 ,采取 了极端 的“焚 书坑儒 ”方法 .妄 图用暴力制止 儒生 .以为这样就 可以统一思想 但是 ,“防民之 口,甚 于防川”,儒生可 能不再像原来那样公开讥议秦政 .但是对秦朝的不满也达到了无 以复加 的地步 .等 到秦末 陈涉 等抗秦 的时候 .“诸儒 持孔 氏礼器往 归陈王 孑L甲为 陈涉博士 何 也? 以秦 焚其业 ,积怨 而发愤于陈王也 ”[15](3177)。未几 ,秦朝 灭亡 ,秦 始皇用武力拼凑的帝国轰然倒塌。

显然.“焚书坑儒”是秦统治者和儒生关系的一大转折点 秦始 皇“焚 书坑儒 ”后 .儒生 的走 向可能有 三种 。一部 分还在 秦朝任 官职 ,《史 记 ·叔孙通传》中记 载二世 时还有博 士诸 生三十余 人 :一部 分埋头研 究或着 书 ,可 以以苟卿 为代表 :此外的一大 部分人都 参加 了革 命 ,即像孑L甲那样参 加 了反秦起 义 。成为抗 秦的重要力 量。其 中,张 良、陆贾

、叔孙通等对 汉政权 的建立更 是发挥 了莫 大的作用四通过 上文对秦 统一思想 的实践 的论 述 .我们或 许会有一个 疑问 :既 然法 家思想 符合 秦始 皇的 需要 ,秦始 皇 、李斯等也极力推广法家思想.打击非法家思想 ,但是为什么在秦朝社会里 .非法 家思想 .特别 是儒家 思想还能 发挥那 么大 的影响力呢?我想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法家思想、儒家思想 自身 的特点 法家 作为秦统治者 选定 的统治思 想 .它不能否定其他思想的存在:儒家思想不被重视,但是秦统治者又不得不为它保留一席之地.这一切都是由它们 自身的特点决定 的。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向来因“刻削寡恩”而备受其他学派 的攻击声讨 .殊不知 .“刻削寡恩 ”只是 法家学 说 的一家学说相较于其他学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有更接近现实的认识。例如它认为 ,“人民少而财有余 ,故民不争 人 民众而货财寡 .事劳力而供养薄.故民争”[I6](177).这一判 断虽然不尽正 确 .却指 出人类有最 基本 的物质需 求 ,揭 示 出入性 中趋利 的一 面 .推而 广之 .各 国之 间 的争战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而实力则是胜败的关键。鉴于此 。

法家主张国家要以耕战为务 .用严峻的法规约束、规范国人的行为.使之习于耕战。这当然比其他学说更符合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争霸 的需 要。战 国末期 .法家 思想的集大成 者韩 非子更是把法家思想融会贯通 ,形成了一套“法 、术、势”兼而有 之 的“帝 王之 具 ”.这 一 点又切 合 了帝 王谋 求专 制统 治 的需要 ,法 家思想在 秦一路绿 灯也就是 必然 的了。但是 ,法 家也有它的弱点.即在具体的法术 、政策以外 .它一直不能建立 自己完整的伦理和价值观.它宣扬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又和以周礼为代表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 ,因此.法家思想只能作 为一种 驭下 的统 治手段 .而不具备在 社会 中建立思 想统治 大厦 的能力能够弥补 法家不 足的是儒家 思想 儒 家主 张的仁义 道德在战国诸侯征战时可能显得不合时宜 .但是.从长远来看 ,特 别是 对一 个安定 、统一 的政 治局 面来说 ,儒家 以“仁 ”为思 想核 心 ,以 “礼 ”为 行为 规范 ,以“义 ”为价 值准 绳 ,宣扬忠孝仁义和的等级制度 .主张实行仁政德治 .都有利于调节社会关 系 .稳定 社会 秩序 .也符合统 治者的需要 。况且 。儒 家自称 上承 文武 之道 、周 公之 治 ,有 深厚 的文化 渊源 ,符合 了春秋 战国时期 谋求安定 的普遍社会 心理 .因而易 于深入 人心 ,为广大 民众 所接受 ,故而 .在春秋 战 国时期 儒家 是一 门“显学 ”:在 秦统 一后 ,它 仍然 具有 不可低 估 的社会 影响 力 。

所 以 .即使 是倾 向以法家思 想治 国的秦朝 .也会部分 地允 许儒家思想 的存在此外 .战国末期 .诸 子百家各 派思想在 长期 的讨 论辩 难后 .彼此之 间交相切 磨 .已经很难 再保有滥 觞时期 的壁垒 分明了。如荀子 .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人 .他在继承儒家学说基 本思想 框架 的同时 .也对之进行 了损益 和修改 .并适当地 吸收 了其 他派别 的思想 “苟子 所谓礼 .与 当时法家 所谓法者 。其性质实极相逼近”,[17](119)后来,苟子的两个弟子李斯 、韩非成 为法 家代表 .诚有然 也。而法 家“学 理上之 根据 ,则儒道 墨三家 皆各有一 部分为之先导 ” [18](167)思想文 化间这种互相吸收的趋势反映的正是大一统的要求。当然.各派思想之 所以能够 不同程度地 融合 .主要 是 由于各 派思想有 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都以“天下”为对象.寻求适合当时社会发展 的模 式 。胡 适在《诸子不 出于王官论 》中说 ,“吾意 以为诸子 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 。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所以,各派思想文化固然各有各的特点 。但是都 和现实 ,和政治 有所联系 。共 同的 目标 指 向使 它们互相攻诘 ,自是而相非;而这种活跃的学术氛围.又加强了各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使社会思潮越来越近地向适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意识形态之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百家争鸣的最后胜利者 .只能是最反映社会现实 、符合 社会需要 的那一种 理论 .而这个理 论可能 是诸子百家 中的某一个 ,也 可能是多种思想 的综合 。

秦朝 片面强调耕 战 .对思想 文化建设 向来 蔑而贱 之 ,这使得秦国虽然能够在多年的征战中步步取胜.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文化方面却始终落后于其他六国。统一后,秦朝统 治者对六 国文化或 主动接受 .或不得不 为 这说 明 .在统一 的大背景 下 .秦朝统治者 不可能全 然漠视其 他思想 文化的存在.在依然沿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同时.也不得不借鉴吸收其他 学术 流派的 内容 .实 践着征服 与被征服 的二律 背反注释 :①冯其庸等《通假字汇释》注:“鬼,当读为 ‘怀 ’,叠韵通借。言为人君者应爱臣,为人臣者则忠于君主

【论秦朝统一思想与思想统一的二律背反】相关文章: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21 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教案之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素材:上海永安公司的公私合营史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四):高中课程标准新意迭出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建议

在探究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