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也谈对教材“人文初祖”一目的处理

也谈对教材“人文初祖”一目的处理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30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人教社七年级课改教材第三课《华夏之祖》一课中,有这样一目──《黄帝──“人文初祖”》。在使用过程中,有教师反应,“人文初祖”这个概念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似乎单从教材编写内容来看,还不足以说明。有不少学生也反问,单凭神话传说,又不是真的?怎么相信呢?(学生们的看法是:因为没有证据啊?或说是他的属下,又不是黄帝本人?)我们觉得,这段内容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甚至对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兴趣和认同。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内容的本身是一段远古传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远古历史的认识。没有学生心目中那种严格的“证据”;二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求知欲强而对神话传说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产生以上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能也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从教材对黄帝事迹的文字叙述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是因为篇幅制约,或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等问题吧,有些给人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加之“动脑筋”中有关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历史方法性方向思考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或者不作处理,学生会因为认定它“不科学”,而妄自菲薄的。

通过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我们觉得,历史教师在讲解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本课主题,突出黄帝是“中华之祖”的一个代表

本课一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人物:炎帝、黄帝、蚩尤。然而学生在这里容易产生误解,有的以为黄帝是“华夏之祖”,就是唯一的祖先;或者认为既然是“华夏之祖”,就是汉族的祖先了。教师应当在讲解“炎黄战蚩尤”的时候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的老师在这里作了些看似“加负”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联合炎帝部落,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一个人,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将黄帝作为代表,作为华夏始祖,是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但是,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不是全部。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

我们今天这个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

通过以上老师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误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民族问题的历史内容做铺垫。

二、引入时代观念,从三个文明理解“人文初祖”

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什么是文化或文明,真正定义起很难。我们查阅了有关传说中黄帝的“事迹”内容,发现从分类角度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讲“三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们引导学生也通过今天对文明的内涵的认识,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找找看,传说中黄帝及其周围的人有哪些贡献?学生们非常踊跃。

然而,教材在对传说故事的取舍上,没有选入政治(制度)文明方面的。我们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我们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一些查阅的资料,说明黄帝还创立了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感觉到: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氛围;资料充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小字,体会“传说”与“史实”

《黄帝──“人文初祖”》这一目小字内容很重要。我们认为,正是它联系着正文和“动脑筋”,成为引导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区别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这段小字后,教师可问:为什么我们远古的历史会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会是真的吗?我们怎么才能证实传说是否可信呢?

学生的答案是非常多的,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管是请学生发言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思考,介绍怎样区别“传说”与“史实”这一方法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是这样总结的:

“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物证据,比如小字中的考古发现,就有力地证明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这些文明成就。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能够互为印证。这样,“传说”尽管不会每个细节都令人信服,也能从“史实”的角度确定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这么做了。

我们对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理解。我们说,所谓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中取得的成就。这些文明成就,决不可能是黄帝一人一时的发明创造,而是许多人许多代集体的智慧和长期的积累。而从考古中能够证实一些成就,当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作为教研探索,我们对课标与教材的理解和落实还很不充分。但我们是多么希望能通过研讨、总结和广征意见,来提高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在此,更感谢人教社为我们提供这个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平台。

【也谈对教材“人文初祖”一目的处理】相关文章: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

追求教与学的和谐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教材处理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反思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中的评价方法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