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第3课战略大决战

初中历史——第3课战略大决战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3-04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本资料由查字典 历史网整理,更多教学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 历史网。

一、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有效教学既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更好的实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了解中共中央、毛泽东领导指挥三大战役和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情况。

3、 国共两党军队形势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4、 对地图的认识和利用。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决战前国共力量对比,理解中共中央实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方针。

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影视片段来认识中共中央进行三大战役军事指挥方针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来之不易。

3、通过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三大战役认识中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路线。

2、认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

3、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和保护人文环境的历史意识。

三、教材分析: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解决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边展示边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2)播放三大战役的影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难点:认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进行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

由于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而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由于战场上的失败,还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这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同充实内容的整合,这是本课难点。

解决方法:

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共同分析来达到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在平时有所了解,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四、教学方法:

有关解放战争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有效实现有效教学: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阅读看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激发兴趣。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播放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课后指导:指导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大决战》影片片段,使学生直接感受战略决战这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温故知新:教师可提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四个阶段——第3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辽沈战役”。

3.新课讲解: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直观感受在整体上把握),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得出结论“决战时机成熟”,使学生能够对解放战争在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讲第一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辽沈战役的战术,(关门打狗)课件展示辽沈战役示意图,找学生依图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辽沈战役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总结后过渡不久开始了淮海战役。

讲淮海战役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淮海战役的战术,(中间突破)课件展示淮海战役示意图,找学生依图讲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课件展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淮海战役的作用,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联系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引导过渡,与淮海战役几乎同时,平津战役开始。

讲平津战役引导学生分析平津战役的战术,(瓮中捉鳖)课件展示平津战役示意图,教师讲解,同时注意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党中央为什么主张和平解放北平?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和平解放北平,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引导学生增强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归纳平津战役的作用,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获得解放,东北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4.课堂小结:课件展示三大战役歼敌数量表,教师总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提议想要建立三大战役纪念馆你认为分别应建在哪里?为什么?(巩固记忆,提高效果。)

5、巩固练习:1、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课文中的“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及时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6、布置作业:

填表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第3课战略大决战】相关文章:

第三章(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文艺复兴(一)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谈谈历史课如何“读书”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标准解读

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教材处理

初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人类历史的开端

中英鸦片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