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随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1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

1、基础知识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我们认为,有必要将隋朝历史的概貌(包括兴亡)给学生作一简单介绍。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意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基础。

关于后者,即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本课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目的在于增强课文内容的逻辑性,为教学提供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中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安排《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意在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2、基本技能

“导入框”重点考虑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若想借用它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当然也未尝不可。以第12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导入框为例,它从一尊佛像的造型入手,引出莫高窟及其艺术品,讲到美、英、法、日等国对莫高窟宝物的盗窃活动,进而问及隋唐时期其他艺术的突出成就。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环环相扣。一句“莫高窟里究竟有哪些宝物”,已暗暗提示出后面要讲的壁画、塑像、佛经等内容。教师如果驾驭能力较强,还可以由这些内容引出有关敦煌文书的话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

“练一练”相当于人教版旧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型包括问答、选择、连线搭配等。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动脑筋。例如,“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如果不研究具体史实,而是受导入框故事的影响,认为隋炀帝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专为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显然就找不准主要原因,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了。又如: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这道选择题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学科门类多,学生如果不善于综合归纳,不深入比较,要想作出正确选择恐怕不太容易。

“动脑筋”是用来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问题,穿插于课文中间,往往出现在理解有疑惑、内容联新旧、知识可引伸、事件可

对比、人物要评价、规律可探究、细节需观察、过程需体验、方法应掌握、情感待升华等学习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动脑筋由旧教材的课文中思考题发展而来,但比思考题深刻、灵活、有趣,引入了课改的新理念。例如,第4课中有这么一道“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么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这需要理解加比较。同一课中另一处“动脑筋”为“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这是评价。第10课中的“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这里需要结合个人体验进行议论。第2课中的“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既要求比较,又要求对人物进行评价。总体上讲,“动脑筋”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温故知新、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等作用。它与以往思考题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看重的不是学生能不能找出答案,而是学生是否动了脑筋。这些“动脑筋”,有的可能有多个答案,有的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第5课中的一个“动脑筋”说:“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第14课中的一个“动脑筋”则说:“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这些都是相当开放的试题,借助它,学生完全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

“活动与探究”是新教科书为完成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设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给改革后的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从类型上看,“活动与探究”有些仅限于活动,如“制表”“故事会”“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写短文”“小调查”“朗诵会”“编制旅游行程表”“阅读对比”“填图”等;有些偏重于探究,如“比一比”“思考与判断”“议一议”“小讨论”“材料分析与比较”等;有些则集活动与探究于一体,像“看影视,谈看法”“看图分析”“看图分析与调查”等。一个“活动与探究”提到:“你们班上或周围有少数民族同学或小朋友吗?了解一下他们的风俗习惯,并想想如何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同学们如果做过这样的小调查,他们可能会比他人更聪明,更懂礼貌,懂得如何学习、欣赏、借鉴少数民族的长处,也能避免因不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忌而产生的对少数民族同胞情感的无意伤害。如果同学们做过以下的看图分析与调查:“这些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图,看看这些桥与赵州桥相比,各有什么特点?再调查一下,你的家乡有些什么样式的桥?它们与赵州桥有何不同?”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可能就会举一反三,从注意桥到注意身边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和物。如果同学们在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写过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旅游的短文,当他日后真的有机会去敦煌一游的话,他的感受还能与没做过这种活动与探究一样吗?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每一节课,都有1~3个“活动与探究”,可供学生课内课外选用。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任意处理,多选、少选或不选皆可。教科书编者非常欢迎参与实验的师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制更多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与探究”案例。

“自由阅读卡”是一个意在提供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栏目。实验中这个栏目所受到的欢迎,超出了编者最初的预计。这些附在课后的自由阅读卡,一般都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课与课之间的自由阅读卡,表面上似乎缺少联系,实际上并不然。我们曾尝试将这些分散的卡集中起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带规律性的因素。如它们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科技娱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综合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自由阅读卡以后,这种印象更加鲜明。以衣食住行为例:衣,讲到了嫘祖时代的衣料,后世的锦、绣、绢、纱;食,讲到了河姆渡蒸锅、饼食、粮食储存;住,从最早的宫殿讲起,谈到了塔、庙、宫、阁、墓、祠、陵、瓦;行,讲到了小车、牛车和马车等。虽然不够全面,但隐然已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粗略框架。中国古代历史浩如烟海,这些自由阅读卡写到的,无疑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它有可能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系列的不完整,也许正好为学生的努力自学、深入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文艺复兴(一)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二

高三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2)

瓜分中国的狂潮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学设计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