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回顾
我问: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打猎、捕鱼为生。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觉这样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
生1:工具很简陋,有时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
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结冰,野兽很少出没,我们就猎取不到食物。
生3:如果有连续几天的暴风雨,我们也不能出来猎取食物。
生4:如果这样生存,我们只能在山里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
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想象得很好,那么你能不能想办法摆脱这些局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到了耕种、饲养、储存等。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衣、食、住、行的情况?
生1:我家住的是楼房,早有90多平方米。早餐是牛奶、面包,有时打“的”上学,有时走着上学。
生2:我家有80多平方米的住房,骑自行车上学。
生3:我穿的衣服是化纤面料,不起球、不缩水、不褪色,很舒服。
生4:我的主食是米饭、面包,副食是些鲜鱼、肉、奶制品还有很多有营养的青菜。我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今天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学习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住的房屋时,我是这样问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什么样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是什么样的房屋?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生1:这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我问:能具体地谈谈吗?
生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
生4:长江流域降水较多,防止水淹。
我问:这两个同学用上了地理知识,很好。
生5:人住在房屋上面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我问:这几个同学都讲到了为什么建造干栏式房屋的理由,那么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6:他们住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生7:北方风大,这种房屋比较坚固。
我问:总之,这两种房屋的建造式样不同主要取决于当时人类所居住的地理环境。
二、反思
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讲历史知识,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几乎涉及不到。新课程更多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我就利用学生实际生活导入新课,效果很好。这样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历史并不是久远的与我们
南北两方的住房不同,学生答的比较好,我又让学生谈现在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学生很有兴趣,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设计时首先考虑指导学生对一历史事件要掌握的几要素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立足于课本,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寻找信息。因此在重点问题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时,设计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看历史图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强化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组织。对重要的知识点,多采用对比的方法,运用图片增强直观性以使学生能从中归纳出结论。通过对图片的使用、分析,使学生懂得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以归纳、分析问题,从中得出结论本节课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
【让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文章:
★ 传统历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