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等径途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充满青春活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思考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状况,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实践新课程的关键,就当前课程改革而言,在继续传统的知识传授的同时,历史课堂教学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换言之,新课程倡导目标是多元化,其深层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智育加特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它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是较好地实践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不少教师在备课中,不重视目标的制定,主要有几种情况:〈一〉照搬照抄他人教案和教参中的目标,而不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二〉简单地罗列几个知识点,而对能力培养,方法指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则是随意处置;〈三〉所订目标在任何一节课中都可套用,正是由于目标制定的简单化,导致了落实过程简单化,上课时将划课本作为落实基础知识的方法,将简单说教作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我认为要避免教学目标的简单化,首先要从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看,同一年级中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学习目标也应有所区别,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所得。不同年级的目标层次也应有所区别,逐级递进。从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运用、情感陶冶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不能绝对地分出这一内容是培养能力的,另一内容是培养学习方法,另一内容又是树立价值观,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对历史人物林则徐的教学目标比较妥善的设计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事实)对人物活动作出评价(思维能力)评价时运用材料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方法)从林则徐身上得到启示,今天我们学他什么精神(价值观),而上述几个方面应是融合贯彻,相互交织的。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开放式教学,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我省高考“3+x+综合”模式进一步完善,这种模式的命题思想是从考察知识、考察能力为主,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高考命题也趋向“开放”表现在情景设置选题的开放性,在答案方面也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增加了加分的机会,体现了高考命题开放性程度。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我们没有理由不摒弃过去的框框套套,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破除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学方式,即由封闭转向开放,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形式,方法及手段的约束,由学生自由安排,自由组织,自由活动,在民主中探索捷径之路,虽然这种模式还需完善,但是不容质疑,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乃大势所趋,我认为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要强调下列几个方面。

(一)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②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根据上述的看法,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我在学习汉武帝铸造货币这一知识点时,我出示了一枚五铢钱,然后说:“同学们,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得到一枚五铢钱。两千多年前五铢钱充分展示了古人智慧和创造力,请同学们观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五铢钱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2)五铢钱的形状为什么内方外圆? (3)钱面的“五铢”两字是什么字体? (4)它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投影展示平台出示上述问题后,学生讨论了几分钟,然后学生自由回答。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他们纷纷回答“圆形方孔”“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篆体或小篆”“古代铸造技术的提高,便于固定,减轻了重量,便于携带,节约了用料等等”这时,我也参与了交流,同学们,五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汉武帝将铸币权利收归中央政府,从此中国的货币铸造和发行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虽然上述活动出现了课文中好多没有阐述的内容,不仅学生增加了许多知识,教师也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③所以新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活动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形成合作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德国教育家戈特福乐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的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益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④一个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使师生互动,达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就是意味教师应在兼顾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淡化课程实施中曾过度强化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以民主和平等姿态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⑤不以预计目标来封闭开放性对话的边界,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坦诚相待,让教学充满人情味,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说教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轻松,又富于创造学习氛围,才有利于形成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传统教学方法在评价洋务运动影响时,教师就把它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一列举出来,学生拼命记录,背诵,单纯强调知智的收获,而心智不能提高,最终学生只能是学习的仆人和知识的奴隶。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可通过多种方法达成学习目标,改变以往历史课以“师讲生听”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局面,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表达看法,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根据这种观点,开放性教学应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指要开放学生头脑,“传统的课程以人的教学结果的可预见性而沾沾自喜,因教育结果的封闭性而轻松自如,致使教师思维僵化和知识老化。”⑥同时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性思维养成,教师成了个“老爷”学生成了“孙子”,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学生的多彩个性被单调的课程和严板的教师吃掉了。如有的同学在评述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统一,扶植的是个腐败的朝廷,是愚忠。老师则反对这一意见,继续灌输传统看法,这样就封闭了学生思维,扼杀学生研究历史能力。第二,开放是指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于教科书,应该融于整个社会,分析现实社会,要打破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清除清规戒律,作为历史课堂要大胆地走向社会和生活,如有时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革命地方,如井冈山、延安等或一些古城古迹,通过翻阅一些书籍,进行对照,走出去又进入书中,进入书中又走出去,进行实际历史和知识历史比较,让学生走入社会,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去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历史能力。

一句话,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开放,民主,平等,合作的方法来处理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多样化个性,放飞学生的才情和灵思,让学生由求知到求法,由学好到好学,由能学到会学,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真正负责。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感,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出科研成果,而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情趣、态度与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功,为高层次研究性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体验和探究能力。”⑦近年来,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探索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基本有了一个比较清晰轮廓,那就是质疑——思疑——解疑,具体操作模式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高中生已有一定认知和情感水平、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材料引发学生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如关于对李鸿章评价,我在教学中跳出教学观点束缚,设置了新的问题情境,李鸿章历来被人们批斥为卖国贼,但在《走向共和》该剧中被塑造成开明洋务功臣,对此你有何看法,问题提出,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李鸿章功过热烈讨论。又如我在教授《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问题:“秦始皇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荆轲为什么还要行刺他”,“修长城抵御了北方匈奴,孟姜女为什么还要哭倒它”,“秦始皇统一的措施中为什么多数以秦国以标准,秦国的标准是代表着先进还是落后;若落后,统一是不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什么秦始皇却短命而亡”等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后,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活跃,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思疑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为此教师要在新

的课程中营造轻松良好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对鸦片战争一些问题的质疑,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有的学生思考后,大胆提出自己的新看法,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本土作战,英军虽武装装备先进,但远离本土,补给困难,只要我们顽强抵抗,实行清壁清野,长期斗争,一定可以打赢,所以鸦片战争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我们落后,而是因为没有发挥自己优势。当然这看法不一定科学,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突出相信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⑧

(三)开展多彩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小组合作模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目的,具体分以下四个步骤实施,〈1〉独立思考;〈2〉组内讨论;〈3〉组际讨论;〈4〉引导评价。“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⑨在讨论之后,要知道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种学习方式扩展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内容方法,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全新的,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⑩但只要我们大胆去探索,去实践,去完善,相信实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宏伟目标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出版, P225

②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出版 ,P115

③程妙武《浅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金砂教研》,2004年4月第二期P42

④李惠音《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金砂教研》,2004年4月第二期P38

⑤马学鹏《课程改革方向与教师角色意识》,《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P84

⑥马学鹏《课程改革方向与教师角色意识》,《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P82

⑦黄奇祥《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汕头教育》,2005年第一期P26

⑧茅佳清《以师生互动教学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P86

⑨王建辉《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P101—102

⑩黄奇祥《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汕头教育》,2005年第一期P2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相关文章:

我来搭台 你唱戏———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探讨式四步活动教学”的尝试

课标课改培训: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张凤娥: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几个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实施有效历史课堂教学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朱建国中学历史教育观访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