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 要】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科研究性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研究性教学中充分、科学、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做到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研究课程的整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课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网络环境、历史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提供的师生互动平台,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所能比,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工具。下面就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准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历史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

(1)、知识目标:①、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特定涵义,理解其成为解决祖国统一理论构架的原因。②、重难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有效利用互联网和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②、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过程的科学分析,认识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也反映了港、澳、台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③、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的价值判断标准。

(3)、能力目标:①,熟练运用FrantPage网页设计的基本功能;②,信息搜集、处理能力;③,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筛选、类比信息,利用旧知识判别其可靠与否,以作初步考证与质疑;④,初步掌握规范的专题研究过程、主要步骤及要求;⑤,初步掌握运用历史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⑥,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发现和学习成果向小组、全班同学进行演示与汇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⑦,能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利用网络手段异地协商解决问题。

(4)、德育目标:①,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在上网过程中能够自我约束,能体现出一个现代网民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②,端正使用电脑和网络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游戏的更是学习的工具和平台,自觉克服“网瘾”;③,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与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并分享成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5)、素质目标:①,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历史学习的信息素质;②,网络是知识的海洋,又由于发表渠道的简化导致很多假知识、劣质信息未经过筛选即于网上发布,具备质疑意识尤为重要;③,鼓励学生在校园网站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独立思考、探索与自我开拓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培养了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气质,又锻炼了历史专题研究的技巧。

2,查阅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或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报刊资料,或调查访问………

3,汇总学生的资料,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挑选和综合,制作校园网站《祖国统一的

历史潮流》,内容包括:

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回忆录、政府文件、报刊杂志的书影、摘录及文字记载等;视频材料;图片资料;大事年表等等,所提供的资料图文并茂,或内容充实,或简明扼要。

②、课本内容:把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放在网上,以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③、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文献查阅法、探究法和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④、交流与评价: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校园网站上的“留言厅”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作品,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4,分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4组,分别上网查找资料并结合学过知识,讲述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完善各自的认识。

5,课室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学生转到能上网冲浪的电脑室上课,按小组分区就坐。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全班齐声朗读课后“阅读与思考”《七子之歌》(片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于祖国领土分离的愁苦与对回归的渴望。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登陆校园网站,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新闻资料和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活动,让学生置身当时的欢庆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思考:香港、澳门在回归后实行什么制度?它们是如何与祖国分离的?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第一组学生讲述)

A、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B、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此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C、1898年列强过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乘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6月30日 期满。

(2)澳门问题的由来:(第二组学生讲述)

A、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船和进行贸易的权利。

B、1553年,葡人以暴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

C、鸦片战争后葡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

D、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加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E、1928年,国民党政府与葡政府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该条约仅对关税税则、商业事务等事项重新做了规定,并未设计澳门地位问题,葡占领澳门管理澳门的状况也未改变。

(教师总结)香港、澳门都是我们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统治者的失策特别是清政府的腐败才使得它们从祖国分离出去,现在我们的国家独立强盛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回归背景:

(1)、“一国两制”的运用:

“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2)、条件的成熟: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1997年的临近,英国政府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首先到来。

3、回归的实现:

(1)、香港:

①、过程: (播放“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和中英谈判的新闻记录片,然后学生讲述。)

1982年9月24日 ,邓小平会见英国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邓小平针对其言论做了重要谈话,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些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撒切尔夫人威胁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小平同志毫不含糊的回答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通过这次谈话,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商谈。

面对中英谈判中的艰辛,中国政府的决心,邓小平的外交睿智和强硬立场也是香港能收回的重要因素。表明中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 1997年7月1日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1997年7月1日 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播放“香港主权交接仪式” )

②、意义:

(学生讲述,老师总结。)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澳门:

①、过程:(播放中葡谈判的新闻记录片,然后学生讲述。)

&n

bsp; A、1985年起中葡政府就澳门问题开始磋商,取得了广泛的一致。

B、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9年12月20日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 1999年12月30日 ,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老师讲述)从上面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上,用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近代的屈辱与现在的强大,领土的丢失与收回,这一切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回答)国家的独立主权与强大,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础。

②、意义:(学生讲述,老师总结。)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祖国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政府的既定国策。第一代领导集体未完成此心愿,重任落到了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涵义:

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一国与两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两制的前提是只有一个中国。

2、形成经过:(学生看书后根据老师提示归纳)

(1)、最初提出:为解决台湾问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演变而搁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主张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后,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管理,台湾的社会生活可以照旧,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和保留自己的军队。

(2)、酝酿:

1981年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奠定基本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发生显着变化,为台湾问题解决提供了契机。

(让学生思考)契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国家的稳定、强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

(3)、形成:80年代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做了宪法保证。

(5)、确立: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上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并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由第三组的同学讲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时,我们首先从时间(即历史)来说,中国中央政府在历史上很早就在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他地区的管辖权: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疏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8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暴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台湾问题的产生:

(1)、产生: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两岸关系从此再度隔绝;美国的阻挠、干预。(播放1950年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和杜鲁门的讲话等视频资料)

(2)、国际上的反映: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通过2758号公告,美国政府与中方签订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及“817公报”,承认这一原则,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建交,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两岸关系的曲折与发展:(由第四组的同学讲述)

(1)、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关系长期紧张,双方时有战斗,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占台湾,形成了所谓“台湾问题”,阻碍中国的国家统一。但国共双方争执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

(2)、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是正统,但顺应一些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非官方的交流上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3)、李登辉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发展,两岸的正常交往、人员和贸易往来受到限制,两岸交流处于不正常状态。

(4)、陈水扁和其他一些“台独”分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长期处心积虑地运作,以达到“台独”目的,给台湾社会造成极大冲击。

(5)、大陆方面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两岸交流,一直为两岸直接“三通”乃至最后的统一作努力。(结合课后P152“知识链接”)

“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践与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是有区别的,成因不同,前者是内政遗留的内政问题,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2002年中共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制争议,尽早恢复对话,并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6)、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热切愿望。(结合课后P152“阅读与思考”诗歌《乡愁》及课本反“台独”的示威游行图片等)

4、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中共的立场:

(1)、条件: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大大提高。

(2)、立场: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和平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心愿,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并把这作为中国的一贯立场。

5、献计献策:

你认为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学生讨论后发言)

小结:强调在“一国两制”下,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也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

三,延伸课堂:

1、作业: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分别查找一些关于台湾、香港和澳门与大陆或内地关系的资料,写篇短文,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重要性的认识。

2、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在校园网站上的“留言厅”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作品,继续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

参考资料: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本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Priscilla Norton Karin M. Wiburg 着,吴洪健、倪男奇译,陈琦审校:《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 with Techn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初探》,北京师大附中 冯 健

5、马兰编着:《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相关文章: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电视剧《凤求凰》不是历史教科书

场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的运用

强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倒影

从《课标》看历史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误区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