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7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时光荏苒,转眼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已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新课改以来,出了好几个版本的教科书,但是没有哪一本可以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的,都是光突突的历史主干知识,缺少真实的历史血肉。再加上历史本身又是副科的,学生不重视。如果不是由于考试的压力,没有愿意去学的。因而就会出现历史课上经常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精彩之处,学生也会静静聆听,但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到了要思考的时候,他们宁可低下头发呆,完全不参与教学讨论。

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笔者仔细推敲了下,大致有以下三点:

1、体系繁杂的教材:

现在江苏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两个版本。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体系内容大体相似,但是两本教材也都有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不要说拓展学生思维了。很多学生如果初中历史的基础不好的话,很难一下子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

2、滞后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尔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3、竞争下的功利主义: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江青是男是女”的荒唐疑问;在试卷上出现了“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八国联军”这样荒谬的答案。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

1、设疑导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设疑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江山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再设定三个连续的问题: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毛泽东对他们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成为毛泽东心目中的杰出英雄呢?②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有什么作用?③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对于中国社会又有怎样的影响?一个问题分解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能够便于学生去思索作答。

2、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如讲到辛亥革命的纲领时,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入手进行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提出一个既有革命性、又具有明显妥协性的革命纲领的结论,进一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借鉴中确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如此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补充观点、开拓思路: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

又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时,太平天国占领武汉后,决定下一步进军方向时,领导集团曾发生争论,有人主张北上,直捣北京,有人主张东下,直取金陵,据为根本。结果,太平军长驱东下,只用28天时间,进军600公里,攻下南京,建为首都。你认为太平军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请结合教材中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发表你的看法。

观点的补充,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鼓励质疑,敢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如讲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后习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如,讲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罗马的政治体制由共和发展到帝制,是不是历史的倒退?讲到鸦片战争原因时,也有学生提出“如果清政府不禁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5、古今结合,联系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他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无论哪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

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甚至于一些时政性的内容如200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可以与之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相联系,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诚然,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创新】相关文章: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的困惑与思考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

高中课标学习: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

文艺复兴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解读高中课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浅议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