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30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重视对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过去的"主演"变成 "导演",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明确了怎样学、学什么等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材;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指导与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材容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给学生以科学的阅读指导,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编写教材阅读提纲

采取教材内容材料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相互间的联系,提炼和概括要点,理清线索,把史实以提纲的形式排列出来,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学生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能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课文形成知识的点线面,理清线索后,教师指导学生再对知识进行分类: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的教训。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些探索给我们的启示:只要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够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问题情景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增加学生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应十分注意从历史材料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握好度,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学生阅读《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节教材:

教师先提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什么"?学生找出答案: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的反抗斗争。③冗兵、冗官、冗费。④辽、西夏的威胁。

然后提出"为什么"?学生根据课文由果索因,分析如下: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导致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积贫"导致统治者加重剥削,引起人民的反抗。④"积弱"导致抵抗不住辽、西夏的进攻。所以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最后,对本节教材内的历史事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进行比较,如背景、目的、失败的原因等相同点的比较。但重点应放在对改革不同点的比较,前者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是局部的改革,而后者则以理财为中心,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所进行的全面改革。结合王安石变法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生思考哪些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借鉴作用?这又体现与现实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三、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新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每章选用很多的插图、表格,和大量文献资料,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论点,找出分论点,并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概念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注意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节,《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论",表现为它们在经济上掠夺矿产资源、修铁路、争相开厂矿等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这是"史"。又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节中关于民族危机加深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论",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开厂,这是"史",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是"论"。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既梳理了教材史实,又注意了史论结合,提升了能力。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最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正如格言所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广州国民政府有两个军事行动:一个是东征,一个叫北伐。谁在前谁在后?用机械记忆时间不会持续太长,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模糊。所以要做到牢固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记忆。东征和北伐前后是一种因果关系。北伐是广东国民政府向北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的行动,完成孙中山先生统一全中国的革命目标。所以先要巩固广东根据地,东征消灭了几个广东军阀,尤其是全歼陈炯明叛军,为北伐奠定基础,这样东征一定在北伐之前。知道了两件事的内在关系,就可以更加巩固、更持久记忆。加深理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捷径。再比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但如果理解了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也就容易区分了。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真正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中学历史教材阅读能力培养初探】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体系与分类

维新运动的兴起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内容概览

学生概括能力的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后现代知识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的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