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历史教学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主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在学习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近一年来进行了初中历史“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探索“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原因和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探索呢?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处在社会前沿的教师教学应该创新,为祖国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生力军,是教师重于泰山的时代责任。传统的历史教学重教轻学,重知识的灌输、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扎扎实实了解伟大祖国的过去,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祖国源源流长的文明,既会学习又会做人,这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其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1)十几岁的中学生,爱动、爱说、喜幻想、愿表现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竟使课堂如一池静水,这本身就不是个正常的现象。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自由的,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2)济南将军实验学校的生源几乎全是卷烟厂、酒精厂、轻化三厂子弟,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有八个学生升入初中时,数学仅考了个位数。而且,学生的家长文化底子薄,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给初中各科的教学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因而促进了我对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为尽到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我首先迅速转变了教育观念,实现了由只注重学生外在表现向注重学生内在素质提高的转变;由单纯强调学生学习结果向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由“教师中心”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转变;由面向少数学生、培养单一能力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整体能力的转变。在此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初中历史“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及整体能力为最终目的;以强化课堂意识、提高课堂效益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为近期目标,目的以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目标的实现成为最终实现目的的过程和形式。
二、“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全体性。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整体能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和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合作性。分组之后,小组的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既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又有利于学习资源共享,成果交流,从而加强了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
3.主体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才能真正探索到知识的奥秘。而教师只应该是导演和编剧,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和主人。
4.开放性。开放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另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即让学生跳出教材,去广泛的涉猎与课题有关的知识。
三、“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分组。我将全班48个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内的六个成员,学习基础有好有差,性别有男有女,性格有外向有内向,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就是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将过去的大班化教学分为小组教学。使“小组”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传统的班级制却无视这种差别,要求学生在一切方面都一样,这不仅不能促进不同智力条件的学生理想的发展,而且甚至不能使仅有的天资保存下来。班级制的另一个严重缺陷是它基本上只组织学生的个人认识活动,个人听教师讲课,个人复习做作业,很少交流讨论,共同研究。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集体主义,但是班级制却只让学生个人活动,这就是很大的矛盾。而“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突破了旧的班级制组织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环桌而坐,使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研究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这样,便于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竞争。还加强了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扩充了学生的参与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学导。学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课前引导主动探究,课中引导自觉认知、信息交流、评析激励、归纳升华,课后引导,再次发现、整合知识。
(1)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某课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此过可查阅课本,翻阅资料,走访老人、专家,上网查询,通过自选方式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知识。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空间扩大,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参与、发展的余地,还保证了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针对性强,有利于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信息交流。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可分为同学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在班内交流,争相表述,这种层面上同学间的互动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师生间的交流是个关键环节,也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知识结构、教材难点教师也要精讲,但语言力求精炼,点到为止,让学生感悟历史内在的、固有的精神。二是为了能与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题量不同、难易不同、分值不同的必答题和抢答题。而且万一学生答不对,另给学生换题,想方设法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强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处理困难的问题的能力。
(3)自觉认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内容需要强调识记。这一环节老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给予学生恰当适量的学习内容,既要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和尊重,又要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使各部分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内容,都有成功的希望。这样对学生来说,自觉认知也是一件愉快、有趣的事。在学生自觉认知时,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指导。
(4)评析激励。自觉认知结束后,立即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反馈,即评析激励。这个环节对老师的控班能力、掌握和驾驭教材的程度提出了比传统课型更高的要求:既要使课堂气氛热烈有序,又要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准确、恰当、精炼的点拨,提炼出知识的精要。点拨出学习的方法。还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适时、恰当的语言或实质性的激励,即让每个孩子不论基础、智力、性格、家庭等因素的高低差异,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尊重和信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自信,也为了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而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5)归纳升华。归纳升华是对主动探究、自觉认知、信息交流、评析激励的再现和提高的过程。此时教师既要凭借教材这个载体,又要跳出这个载体,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这是由分散到集中的必要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点睛之处。方式从层面上看,可分为学生个人归纳、小组归纳、师生共同归纳、教师归纳五种形式;从知识层次上看,又可分为口诀归纳、歌谣归纳、结构归纳、升华归纳四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为使学生的兴奋点进入最高峰,方法一定要有趣、活泼、既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为学生渴望着下节历史课的来临设好伏笔。
四、“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这种“分组学导”历史教学模式成效显着。
从考试成绩看。在以往的期末考试中,我校平均分一般低于历下区平均分5-20分。而在2000年末历下区统考中,本校历史高分率达69%,及格率达91%,平均分78分,分别高出历下区平均水平20.8%、22.6%、13分。
从学生的能力看。近一年以来,学生自作历史小报约1060份,自编历史歌谣约150首,自查阅历史资料约900条,自写历史论文30篇,自作历史小制作22件,自己组织历史讨论会8次。通过这些自发的活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上述五种能力日益增强。而且活跃的课堂气氛、浓厚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学生丰富的联想、严谨的分析推理、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进行自我思想教育的场所。从而使“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有了比表面成绩更深层的含义。
【对“分组学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相关文章:
★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