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2-02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的命题改革,对历史学科来说,将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首先,除上海市外,全国 其他省市区全部实行“3+2”的考试模式,因此高考命题的人力、精力投入将更加集中,这有利于加强命题 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试题水平和质量;其次,历史科的考试范围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和高中教 学内容的调整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第一次把命题考查的知识内容限定在高中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范围之内;第 三,考试中心在总结前几年命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说明》进行了必要的修订,除了对 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其各部分比例作了相应调整外,还对要考查的学科能力作出重新表述和阐释;等等。上述这 些变化,在客观上增加了高三历史教学的负担和备考复习的难度。因此,如何适应高考形势的新变化,有效地 预测和把握1995年命题改革最新趋势与考查范围、能力要求、试题难度等,以及如何有效地增强高考复习 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在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其学科能力,并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 ,就成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发表一点参考性意见。

关于考查的知识范围

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的《通知》里明确宣布:历史科范围是1 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其中的初中教学内容和高中世界古代史不作要求。这就 是说,1995年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范围全部为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即高中中国古代史、高中中国近 代现代史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其中高中中国古代史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是第一次全部列入考试范围。1 9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修订,也体现了上述变化。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比较变化不大,主要是增加了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宗教、教育、体育、史 学等文化史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宗教和教育史方面的内容比较重要。进行文化史的教学,要注意把各个时 期的文化现象及其成就放到当时的哲学中去考察,重在使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内涵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的关系。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特别是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以往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现代史部分(即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和文化史的内容所占比例成倍增加;近代史部分大都将原初中教科书的2至4章合并为一章,如上 册的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十章“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等等;现行高中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教学大纲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所列内容要点也不够吻合,其中的 近现代文化部分现行教学大纲还不能全部容纳进去;现行教科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课文字数超过原初中教科 书一倍多;由于考虑到和初中课本衔接与区别,高中课本中有不少重要历史内容被省略,从而显得高中教科书 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学与考试命题的困难;尤其突出的是,课文分为正文部分和阅 读部分(即大、小字),而二者在知识层次上没有严格的界限,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难以把握。关于大小字 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的使用说明里虽曾明确表示: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 为学生阅读参考内容,不作统一要求。但这只是对高中教学的一般水平要求,是毕业会考和教学评价的标准要 求,对高考这种选拨性考试是不适用的。同时,由于正文部分对史实的叙述往往比较概括和笼统,而阅读部分 则比较具体和实在,不少阅读内容还是正文的阐释或具体补充,所以,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 文部分,往往离不开阅读内容。因此,高考命题要科学地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及 其相应的学科能力,是不可能也无法回避小字的,这也包含课文中的某些注释。但是,本文认为,命题专家在 对待教科书的大小字问题上,会充分考虑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这就是在保证有效考 查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的前提下,以大字为主;大字不足,小字来补。

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没有什么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 ,致使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这主要是教科书所叙述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够 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世界近代现代历史的基本轮廓;不少重要史实有缺漏,有的观点存在着片面性甚至已经过 时,或者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或者掩盖了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科书的科学性 和权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弥补上述不足,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注重挖掘重要历史事 实的内在联系,弄清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纠正原教科书中某些观点或评价的偏颇,给学生以真正科学的历史 知识。

关于历史科学科能力要求

1992年国家考试中心首次印行的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历史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高考历史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据此,正式提出了历 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 作用等);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3)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4)运用所学知识,区 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5)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 出正确的结论。(6)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7)比较历史事件中历史现象的异同。(8)评 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9)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10)作出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的有述[(1)]。10条能力的提出,不仅为高考命题如何考查能力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 依据,大大增强了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及其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科能力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并大大刺激了中学历史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 量的提高。同时,也引起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学科能力问题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和 侧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2)],推动着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

考试中心在修订1995年《考试说明》时,认真总结了近3年高考命题经验、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 究成果,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作了较大调整,意在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中 学教学的可接受性。修订后的历史科《考试说明》强调: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 重考查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有关历史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说明》尽可能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 实际表现形态,将能力要求归纳为4个方面进行表述,这就是: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②历史阐释能 力;③材料处理能力;④文字表达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确切地说,应该是再认、复述历史知识。这主要是对记忆能力特别是理解记忆能力 的要求。再认、复述历史知识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 论,这些是教科书中比较具体的、微观的和个别的历史结论,包括每个具体的重要人物、地点、年代、事件、 典章制度和其他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评价、观点等等,要求考生要尽可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认识这些 事物的本质,并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第二个层次是再认、复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这是比 较概括的、宏观的和系统的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 系,掌握教科书所展示出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乃至整个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阐释主要指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部分。《考试说明》把历史阐释能力划分为3个层次:一 是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考生能够把历史 事实或某些历史观点放到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和社会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然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指出历史观点的时代烙印或社会偏见,等等。 三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 律。这观点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 畴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阶级分析的观点,等等。 要求少数考生能够初步运用上述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各种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并 从历史全过程中加以综合考察,从而说明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材料处理即材料辨析,主要包含了对历史材料的感知、鉴别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考试说明》将该项能 力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文字或图画材料进行认读,充分领 会其中含义。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 出的问题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如辨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区分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歪曲,分 析材料来源的历史背景和阶段属性等等,从而获得全部有效信息。三是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 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要求考生把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同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对试题所提出的问题 作出圆满的解释或证明。换言之,就是把材料、已有知识和问题三者之间有序地联结起来,得出一种和谐的结 论。

文字表达是书面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有别于一般的 文字表达和其他学科的文字表达,是使用历史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的书面表达或对历史问题进行的书面阐述。 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字表达的共同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历史语言的时代性。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可分为两个 层次来要求:一是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叙述条理;二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说理充分。对历史学科文字表 达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叙述性或论述性的题目如材料解析、问答等题型来实现。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科在有 效考查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受到的干扰较多,成效不大。新的《考试说明》更加重视和明确了对它的要求,预示 着1995年的高考定会增强其考查的力度。

比较新旧两个《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新的《考试说明》除了在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 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外,它还更加强调了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并力求与之相适应。这个信号表明,新的 高考命题在“两个有利”的原则面前将更多地倾向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关于试卷的结构

伴随着考试知识范围的调整变化,以及《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明确,1995年高考的历 史试卷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动。

关于试卷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例问题。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和详今略古的原则,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分别确定为25%、40%、35% 是较为恰当的。按知识领域划分,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的比例为65∶15∶20则比较合理,而199 4年是70∶15∶15。试卷对教材章节的覆盖率,仍将控制在50%左右。

关于试卷的题型结构。1995年高考历史科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变,各占50%。但是为了适应加强学 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需要,客观题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分量还是要作适当调整的。由于填空题在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很难有所作为,进一步降低其分量,减少其分值,即由原来的15分降为10分左右甚 至以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多余的分数则划归选择题。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的命题改革,对历史学科来说,将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首先,除上海市外,全国 其他省市区全部实行“3+2”的考试模式,因此高考命题的人力、精力投入将更加集中,这有利于加强命题 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试题水平和质量;其次,历史科的考试范围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和高中教 学内容的调整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第一次把命题考查的知识内容限定在高中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范围之内;第 三,考试中心在总结前几年命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说明》进行了必要的修订,除了对 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其各部分比例作了相应调整外,还对要考查的学科能力作出重新表述和阐释;等等。上述这 些变化,在客观上增加了高三历史教学的负担和备考复习的难度。因此,如何适应高考形势的新变化,有效地 预测和把握1995年命题改革最新趋势与考查范围、能力要求、试题难度等,以及如何有效地增强高考复习 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在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其学科能力,并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 ,就成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发表一点参考性意见。

关于考查的知识范围

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的《通知》里明确宣布:历史科范围是1 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其中的初中教学内容和高中世界古代史不作要求。这就 是说,1995年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范围全部为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即高中中国古代史、高中中国近 代现代史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其中高中中国古代史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是第一次全部列入考试范围。1 9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修订,也体现了上述变化。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比较变化不大,主要是增加了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宗教、教育、体育、史 学等文化史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宗教和教育史方面的内容比较重要。进行文化史的教学,要注意把各个时 期的文化现象及其成就放到当时的哲学中去考察,重在使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内涵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的关系。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特别是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以往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现代史部分(即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和文化史的内容所占比例成倍增加;近代史部分大都将原初中教科书的2至4章合并为一章,如上 册的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十章“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等等;现行高中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教学大纲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所列内容要点也不够吻合,其中的 近现代文化部分现行教学大纲还不能全部容纳进去;现行教科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课文字数超过原初中教科 书一倍多;由于考虑到和初中课本衔接与区别,高中课本中有不少重要历史内容被省略,从而显得高中教科书 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学与考试命题的困难;尤其突出的是,课文分为正文部分和阅 读部分(即大、小字),而二者在知识层次上没有严格的界限,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难以把握。关于大小字 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的使用说明里虽曾明确表示: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 为学生阅读参考内容,不作统一要求。但这只是对高中教学的一般水平要求,是毕业会考和教学评价的标准要 求,对高考这种选拨性考试是不适用的。同时,由于正文部分对史实的叙述往往比较概括和笼统,而阅读部分 则比较具体和实在,不少阅读内容还是正文的阐释或具体补充,所以,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 文部分,往往离不开阅读内容。因此,高考命题要科学地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及 其相应的学科能力,是不可能也无法回避小字的,这也包含课文中的某些注释。但是,本文认为,命题专家在 对待教科书的大小字问题上,会充分考虑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这就是在保证有效考 查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的前提下,以大字为主;大字不足,小字来补。

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没有什么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 ,致使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这主要是教科书所叙述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够 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世界近代现代历史的基本轮廓;不少重要史实有缺漏,有的观点存在着片面性甚至已经过 时,或者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或者掩盖了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科书的科学性 和权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弥补上述不足,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注重挖掘重要历史事 实的内在联系,弄清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纠正原教科书中某些观点或评价的偏颇,给学生以真正科学的历史 知识。

关于历史科学科能力要求

1992年国家考试中心首次印行的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历史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高考历史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据此,正式提出了历 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 作用等);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3)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4)运用所学知识,区 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5)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 出正确的结论。(6)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7)比较历史事件中历史现象的异同。(8)评 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9)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10)作出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的有述[(1)]。10条能力的提出,不仅为高考命题如何考查能力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 依据,大大增强了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及其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科能力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并大大刺激了中学历史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 量的提高。同时,也引起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学科能力问题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和 侧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2)],推动着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

考试中心在修订1995年《考试说明》时,认真总结了近3年高考命题经验、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 究成果,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作了较大调整,意在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中 学教学的可接受性。修订后的历史科《考试说明》强调: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 重考查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有关历史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说明》尽可能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 实际表现形态,将能力要求归纳为4个方面进行表述,这就是: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②历史阐释能 力;③材料处理能力;④文字表达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确切地说,应该是再认、复述历史知识。这主要是对记忆能力特别是理解记忆能力 的要求。再认、复述历史知识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 论,这些是教科书中比较具体的、微观的和个别的历史结论,包括每个具体的重要人物、地点、年代、事件、 典章制度和其他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评价、观点等等,要求考生要尽可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认识这些 事物的本质,并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第二个层次是再认、复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这是比 较概括的、宏观的和系统的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 系,掌握教科书所展示出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乃至整个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阐释主要指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部分。《考试说明》把历史阐释能力划分为3个层次:一 是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考生能够把历史 事实或某些历史观点放到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和社会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然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指出历史观点的时代烙印或社会偏见,等等。 三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 律。这观点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 畴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阶级分析的观点,等等。 要求少数考生能够初步运用上述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各种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并 从历史全过程中加以综合考察,从而说明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材料处理即材料辨析,主要包含了对历史材料的感知、鉴别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考试说明》将该项能 力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文字或图画材料进行认读,充分领 会其中含义。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 出的问题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如辨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区分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歪曲,分 析材料来源的历史背景和阶段属性等等,从而获得全部有效信息。三是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 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要求考生把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同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对试题所提出的问题 作出圆满的解释或证明。换言之,就是把材料、已有知识和问题三者之间有序地联结起来,得出一种和谐的结 论。

文字表达是书面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有别于一般的 文字表达和其他学科的文字表达,是使用历史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的书面表达或对历史问题进行的书面阐述。 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字表达的共同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历史语言的时代性。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可分为两个 层次来要求:一是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叙述条理;二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说理充分。对历史学科文字表 达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叙述性或论述性的题目如材料解析、问答等题型来实现。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科在有 效考查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受到的干扰较多,成效不大。新的《考试说明》更加重视和明确了对它的要求,预示 着1995年的高考定会增强其考查的力度。

比较新旧两个《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新的《考试说明》除了在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 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外,它还更加强调了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并力求与之相适应。这个信号表明,新的 高考命题在“两个有利”的原则面前将更多地倾向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关于试卷的结构

伴随着考试知识范围的调整变化,以及《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明确,1995年高考的历 史试卷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动。

关于试卷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例问题。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和详今略古的原则,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分别确定为25%、40%、35% 是较为恰当的。按知识领域划分,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的比例为65∶15∶20则比较合理,而199 4年是70∶15∶15。试卷对教材章节的覆盖率,仍将控制在50%左右。

关于试卷的题型结构。1995年高考历史科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变,各占50%。但是为了适应加强学 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需要,客观题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分量还是要作适当调整的。由于填空题在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很难有所作为,进一步降低其分量,减少其分值,即由原来的15分降为10分左右甚 至以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多余的分数则划归选择题。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的命题改革,对历史学科来说,将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首先,除上海市外,全国 其他省市区全部实行“3+2”的考试模式,因此高考命题的人力、精力投入将更加集中,这有利于加强命题 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试题水平和质量;其次,历史科的考试范围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和高中教 学内容的调整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第一次把命题考查的知识内容限定在高中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范围之内;第 三,考试中心在总结前几年命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说明》进行了必要的修订,除了对 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其各部分比例作了相应调整外,还对要考查的学科能力作出重新表述和阐释;等等。上述这 些变化,在客观上增加了高三历史教学的负担和备考复习的难度。因此,如何适应高考形势的新变化,有效地 预测和把握1995年命题改革最新趋势与考查范围、能力要求、试题难度等,以及如何有效地增强高考复习 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在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其学科能力,并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 ,就成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发表一点参考性意见。

关于考查的知识范围

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的《通知》里明确宣布:历史科范围是1 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其中的初中教学内容和高中世界古代史不作要求。这就 是说,1995年高考历史科的考试范围全部为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即高中中国古代史、高中中国近 代现代史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其中高中中国古代史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是第一次全部列入考试范围。1 9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修订,也体现了上述变化。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比较变化不大,主要是增加了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宗教、教育、体育、史 学等文化史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宗教和教育史方面的内容比较重要。进行文化史的教学,要注意把各个时 期的文化现象及其成就放到当时的哲学中去考察,重在使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内涵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的关系。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特别是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以往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现代史部分(即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和文化史的内容所占比例成倍增加;近代史部分大都将原初中教科书的2至4章合并为一章,如上 册的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十章“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等等;现行高中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教学大纲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所列内容要点也不够吻合,其中的 近现代文化部分现行教学大纲还不能全部容纳进去;现行教科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课文字数超过原初中教科 书一倍多;由于考虑到和初中课本衔接与区别,高中课本中有不少重要历史内容被省略,从而显得高中教科书 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学与考试命题的困难;尤其突出的是,课文分为正文部分和阅 读部分(即大、小字),而二者在知识层次上没有严格的界限,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难以把握。关于大小字 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的使用说明里虽曾明确表示: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 为学生阅读参考内容,不作统一要求。但这只是对高中教学的一般水平要求,是毕业会考和教学评价的标准要 求,对高考这种选拨性考试是不适用的。同时,由于正文部分对史实的叙述往往比较概括和笼统,而阅读部分 则比较具体和实在,不少阅读内容还是正文的阐释或具体补充,所以,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正 文部分,往往离不开阅读内容。因此,高考命题要科学地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及 其相应的学科能力,是不可能也无法回避小字的,这也包含课文中的某些注释。但是,本文认为,命题专家在 对待教科书的大小字问题上,会充分考虑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这就是在保证有效考 查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的前提下,以大字为主;大字不足,小字来补。

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同以往没有什么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 ,致使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这主要是教科书所叙述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够 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世界近代现代历史的基本轮廓;不少重要史实有缺漏,有的观点存在着片面性甚至已经过 时,或者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或者掩盖了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科书的科学性 和权威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弥补上述不足,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注重挖掘重要历史事 实的内在联系,弄清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纠正原教科书中某些观点或评价的偏颇,给学生以真正科学的历史 知识。

关于历史科学科能力要求

1992年国家考试中心首次印行的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历史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高考历史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据此,正式提出了历 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 作用等);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3)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4)运用所学知识,区 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5)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 出正确的结论。(6)依据历史事实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7)比较历史事件中历史现象的异同。(8)评 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9)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10)作出文字准确 、条理清楚的有述[(1)]。10条能力的提出,不仅为高考命题如何考查能力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 依据,大大增强了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及其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科能力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并大大刺激了中学历史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 量的提高。同时,也引起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学科能力问题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和 侧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2)],推动着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

考试中心在修订1995年《考试说明》时,认真总结了近3年高考命题经验、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 究成果,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作了较大调整,意在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中 学教学的可接受性。修订后的历史科《考试说明》强调: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 重考查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有关历史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说明》尽可能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 实际表现形态,将能力要求归纳为4个方面进行表述,这就是: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②历史阐释能 力;③材料处理能力;④文字表达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确切地说,应该是再认、复述历史知识。这主要是对记忆能力特别是理解记忆能力 的要求。再认、复述历史知识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 论,这些是教科书中比较具体的、微观的和个别的历史结论,包括每个具体的重要人物、地点、年代、事件、 典章制度和其他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评价、观点等等,要求考生要尽可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认识这些 事物的本质,并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第二个层次是再认、复述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这是比 较概括的、宏观的和系统的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 系,掌握教科书所展示出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乃至整个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阐释主要指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部分。《考试说明》把历史阐释能力划分为3个层次:一 是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考生能够把历史 事实或某些历史观点放到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背景和社会背景中考察,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然因素及其历史地位,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局限性,指出历史观点的时代烙印或社会偏见,等等。 三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 律。这观点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内因和外因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 畴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阶级分析的观点,等等。 要求少数考生能够初步运用上述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分析各种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并 从历史全过程中加以综合考察,从而说明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材料处理即材料辨析,主要包含了对历史材料的感知、鉴别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考试说明》将该项能 力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文字或图画材料进行认读,充分领 会其中含义。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 出的问题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如辨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区分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歪曲,分 析材料来源的历史背景和阶段属性等等,从而获得全部有效信息。三是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 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要求考生把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同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对试题所提出的问题 作出圆满的解释或证明。换言之,就是把材料、已有知识和问题三者之间有序地联结起来,得出一种和谐的结 论。

文字表达是书面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有别于一般的 文字表达和其他学科的文字表达,是使用历史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的书面表达或对历史问题进行的书面阐述。 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字表达的共同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历史语言的时代性。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可分为两个 层次来要求:一是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叙述条理;二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说理充分。对历史学科文字表 达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叙述性或论述性的题目如材料解析、问答等题型来实现。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科在有 效考查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受到的干扰较多,成效不大。新的《考试说明》更加重视和明确了对它的要求,预示 着1995年的高考定会增强其考查的力度。

比较新旧两个《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新的《考试说明》除了在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 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外,它还更加强调了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并力求与之相适应。这个信号表明,新的 高考命题在“两个有利”的原则面前将更多地倾向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关于试卷的结构

伴随着考试知识范围的调整变化,以及《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明确,1995年高考的历 史试卷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动。

关于试卷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例问题。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和详今略古的原则,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分别确定为25%、40%、35% 是较为恰当的。按知识领域划分,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的比例为65∶15∶20则比较合理,而199 4年是70∶15∶15。试卷对教材章节的覆盖率,仍将控制在50%左右。

关于试卷的题型结构。1995年高考历史科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变,各占50%。但是为了适应加强学 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需要,客观题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分量还是要作适当调整的。由于填空题在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很难有所作为,进一步降低其分量,减少其分值,即由原来的15分降为10分左右甚 至以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多余的分数则划归选择题。

【1995年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相关文章: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

美国人对学习历史的反思—为什么学习历史(节选)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反思历史中的“读讲议练”

高一历史新课标导言课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新京报》:中日能同用一本历史教科书吗?

电视剧《凤求凰》不是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学反思3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