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学

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学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摘要】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学本文给教师提供了高中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专题开设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势。二战以来,随着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作为一长期受外国殖民者凌辱和欺压、底子薄、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一个何处去的问题。闭关锁国,必然是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对外开放,则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面向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潮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接受发达国家资本的新的一轮扩张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习中求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应积极同国际接轨,采取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扬弃方式,真正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应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内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在当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当今的世界经济,触一发而动千钧,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基本内容之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正确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战前的强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个多年的世界大国。唯独美国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害,相反,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二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运作,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尽管美国主观上是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却起到理顺了战后的国际间的金融和贸易问题,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向联合的重要一环,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初步基础。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老师们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召开、欧元的一体化等时事内容给学生讲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其用意在于,一是作为中国公民,明白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境况和地位;二是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寻找适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在掌握主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教材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较多,而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准确理解,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问题。既然近代列强的资本输出属于侵略的范畴,那么,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又能接受发达国家的侵略的事实呢?这就涉及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但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运用当前科技革命成果,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重点问题阐述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于传统经济重心英国屡遭重创,美国却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特别是远离战火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实力日益膨胀。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在两大机构中,美国拥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通过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各国间的贸易,加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3)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促进各国经济向前发展;(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句话,建立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基础之上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美国和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一方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一轮资本的扩张,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同时使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方均有所得和有所失,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的联合图强的战略,它依仗集团的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竞争。

6.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存在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影响和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最终加大南北贫富差距,增加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7.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学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高中 高一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教案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高一历史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学】相关文章:

高中课标学习:高中历史网络探究学习的评价方法

解读高中课标: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课程改革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由串门“历史博客”[1]而想到的“写文章”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四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教法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