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第三章)

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第三章)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10-28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为了方便老师教学,查字典历史网为此编辑了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为老师在新课讲授前提供参考。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三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当时的青年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列宁和马克思,为什么呢?(马克思主义),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懵懂时期(初入中国)

(一)创设问题情境,阅读课本第一目:

1、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 …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思考:材料中的“马尔克”和“嫣及尔”分别是谁?材料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别指马克思、恩格斯。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学说。)

3、能否把梁启超、朱执信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所作的介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呢?

(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上海广学会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书刊,只是在宣传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同时,介绍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以为其补充;梁启超在介绍进化论者颉德学说时,附带提到马克思,不仅简略,而且带有批评的口吻(转引了颉德对马克思的一些评述);朱执信虽然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贯彻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主张。

从客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18年,在中国报刊上很少看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文章。

根据以上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仍应从五四时期算起,其代表人物还应是李大钊。 ——《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7日)

4、阅读图片关于十月革命的三幅图片及文字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以上材料及图片,反复提醒和暗示了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5、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李大钊作为本节课中心人物,在这里作一下介绍,有利于同学们对他的热忱革命情怀有较深刻的理解。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⑵讨论:“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伟人的爱国、爱民的情操;他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

⑶在对李大钊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思考: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了哪些重要贡献?

⑷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阅读材料思考:

A、“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运动。)

B、根据材料,分析李大钊对于“这种潮流”的态度。

(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6、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

(二)师生互动,讲解知识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

⑴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⑵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⑶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3、鉴于许多同学对于该问题的分析难以这样客观全面,上述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分析方法对同学们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方法指导。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让同学们思考,真正有所思考的人对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中的重要贡献将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⑴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⑵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⑶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有利条件;李大钊的深入宣传和影响

6、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性质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而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花开时节(广泛传播)

(一)创设问题情境,阅读课本第二目:

1、分析新思潮竞起原因。

2、归纳此时期主要的新思潮及主张。――表格

3、P58学习思考: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你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4、什么是问题与主义之争? 此处如果有时间,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5、工读互助团实践为什么会失败?

6、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

7、问题设置: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提示:作为开放式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凡言之成理,都是都属于不错的答案。

8、P57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收中国的知识分子?

(二)师生互动,讲解知识。

1、原因:合作探究,激活思维。

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⑴无政府主义: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代表人物:刘师复;流行较早,影响较大

⑵新村主义: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

⑶工读互助团运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⑷改良主义:

A、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胡适是主要宣传者。

B、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梁启超传入中国。

3、⑴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存在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⑵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深感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要求改变现状,而无政府主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政治,这些主张适应了这些人的思想要求。⑶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混淆,因此,无政府主义具有很大的市场。

4、“问题与主义之争”

⑴背景介绍:①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②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⑵“问题与主义之争”

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5、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⑴失败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⑵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6、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7、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⑶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三)合作探究: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它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二)师生互动,讲解知识:

〖课堂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

探究设计一:在距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中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状况有何特点?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坚定追求先进文化的信念?

探究设计二:举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取得重大发展的?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总结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2、花开时节——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材料: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

师生互动,总结广泛传播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先进宣传者——李大钊、陈独秀(要求学生快速看书,找出有效信息)李大钊: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1919.5《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解释李大钊有关《庶民的胜利》中新潮流和新纪元。 新潮流:社会主义;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不能直接用于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为什么?

【课后反思】:三次转变与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归纳难度系数较大。注意材料的准确应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历史资料的解读;注意新教材的合理运用。

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的相关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人民版高二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计划范文(第三章)】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 全国大动乱 教学设计示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古代史教学建议

高三历史年度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四

新课标高中《历史Ⅰ》(必修)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辅导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

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必修一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