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打造灵性历史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打造灵性历史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创新思维的特点、打造灵性历史课堂的策略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科特点 思维特点 教学策略 创新思维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首先,广义的历史学习是对人类以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梳理,它的知识包容度在各门学科中是最高的,它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也最具宏观性,属于战略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思考问题的层次,也有利于人们从既有知识的总体性把握中激发灵感,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综合和认识上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他正因为如此,人们从历史知识中获取的智慧被看作人类智力活动达到高级程度的产物,成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文学巨匠、艺术大师必备的修养和科学家、工程师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源泉。

其次,历史学习和研究需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辨,这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不仅需要既有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沟通各类知识和重组知识体系的中介性思维工具,纵横交错的历史思辨能力可以在创新过程中发挥这种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

再次,从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这个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这样做,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历史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灵活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种种不同的念头)和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精致性(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可以被视为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而传统教育过多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则很漠视。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即应以此为基础。

(一)课前演讲,提供空间。每堂课在授课之前,留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演讲,他们可以选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政热点、趣闻轶事等内容。演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演讲,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评价。这样,五分钟时间成了学生创新的一个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并且他们有选择的权力,即要讲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怎样评论,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都不想在大家面前丢脸,为此他们会认真地去选择内容,查找并整合资料,体验独立学习的乐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然后,他们选择他们表现成果的方式。课前演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评书、小品、双簧、话剧,当然也有图文并茂的和照本宣科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生还要对演讲进行开诚布公的评论,往往会出现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而教师若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则对学生的认识和辩证分析能力是很好的锻炼。而这种评论的形式也在学生中造成了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对于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课前演讲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舞台,这有助于他们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演讲的作用应逐渐地固定和深化。

(二)、鼓励尝试,营造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大胆进行摸拟创新。摸拟创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主动参与,进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对历史大环境的感受程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等,都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充分利用角色摸拟创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中共,张、杨,日本,亲英美派,中间阶层和广大西北人民等。让学生结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作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之后,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的问题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角色模拟,既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情感,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化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候,学生会表现出让人吃惊的艺术创造才能。教师若能适当加以引导,把思维的火花转变成为创新的行动,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很有裨益。

(三)、擅设争论,激发思维。争鸣、争鸣、真理越争越明。创设讨论情境,对于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议论、讨论乃至辩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互相质疑、答辩、争鸣,然后老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总结,借助学生的集体智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活跃思维、扩展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讨论,不但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能通过领会同学他人的思维,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而从教师适当的点拨和理论总结中,使自己的思维得以升华。课堂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展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讨论总结时,要全面评价学生的意见,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为正反对立的辩论话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辩论过程中,各种论点不断碰撞,迸发出一个又一个焛烁着真知光芒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技巧、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也在“唇枪舌战”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一些相对复杂和庞大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团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样,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 创设情境,激发意识。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再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不仅能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感觉,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优势。 多媒体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大教学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在直观的画面中为学生巧置疑问,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知识网络,揭示本质。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但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由无数个看似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它的发展又受到一定规律制约的,若离开了整体的理论思维,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也就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只有向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时候,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体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从而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来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离开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把无数的散乱“点”变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在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 阅读目录。这是学生了解历史,熟悉历史的宏观学习方法,其作用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总体历史知识网络。学习某一段历史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应先有个大概了解,如将学些什么,重要内容有哪些,在宏观上学生心中应有一个概况。而目录则表达了课本的总体结构,体现了

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因而对课本目录的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信息输入的第一步。二、自己动手,写单元知识线索或体系。在每一单元结课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单元的结构和线索,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钻研教材,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解放战争》时要求学生重新编排整章体系,整理出四条线索:1、抗战胜利后民主和平与独裁内战的斗争,2、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况3、解放战争我二年的战况 4、解放战争第三年的情况,使繁琐的历史变得简单明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育学生将知识分门别类整理,教师则应结合讲课内容,准备一些相应的综合题,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整体。总之,整体教学要求学生学生全面、高效、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历史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是设计者、指导者,历史教师仅仅了解创新教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落实创新教育必须下功夫深入研究和掌握思维科学,特别是创新思维的理论,并努力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之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同时以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打造灵性历史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3

高中历史课标培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一历史新课标导言课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历史课导入语设计的反思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的困惑与思考

读懂历史地图语言的含义,培养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我来搭台 你唱戏———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探讨式四步活动教学”的尝试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