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始终贯穿于他的伟大一生,并渗透于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
关键词: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和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邓小平在太行区的工作经历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及观念,同时培养了以人为本思想成长的沃土。在今天看来,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时时处处彰显着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光辉,标志着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萌芽。同时,邓小平注重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方式的方法。在1957年4月8日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群众有时闹事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不要紧,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沉住气,要善于面对群众,依靠群众,耐心得去做工作,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 初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反思建国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不尊重人、任意践踏人的价值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像“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那样的惨痛经历,在1961一1962年期间,他多次对“群众路线”的实质含义进行了初步解释,提出动员群众的方法不止一种,奠定了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他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这些观点从重视以人为本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作用,选取青年人作为示范教育的方法等角度,体现了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平等性、民主性等特点,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体系基本形成。
3. 深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进一步深化,邓小平开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去思考以人为本思想的问题,以人为本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邓小平这一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价值观,坚固了人本工作的物质基础,强调了“人民满意度”的人本评价标准以及人本工作艰巨性,全民性等特点,也更多地关注了以人为本思想实施的人性方法,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由此更加完备。
二、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1. 关注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党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来源和依据。“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342邓小平把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看作是人们群众的伟大创造。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2. 发展人: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其实存在一块重要的试金石-是否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格、尊严问题。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政府人员规范服务,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与特权上,他指出:“从党群关系关系来说,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工人阶段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218即行政管理就是服务,而不是那种家长式的人物,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对一般党员处理要宽一些,对领导干部要严些,特别是对高级干部是要严些。【1】148同时,他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并非常善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并在党的民主决策机制上,增加了“切实珍惜民力”的思想。
3. 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的内容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在继承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道德”则指人的伦理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全党和人民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有文化指的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具体指的就是:我国必须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全面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纪律指的是必备的行为素养,具体指的是要提高全民的纪律观念和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
三、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特征
1.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个体性是指邓小平人本思想对个体的内在价值,即对个人及其需要的满足和适应性程度,社会成员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也是其必须的在一段时期内,虽然由于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协调性,作为个体由于自身道德思想水平不够,表现出对社会通行价值理念的不认同感,但是邓小平人本思想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人本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像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就充分体现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2. 手段性与目的性的结合
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目的性就是邓小平人本思想所要到达的目的和效益价值。它是邓小平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由邓小平人本思想的最终目的和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邓小平人本思想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相背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而工人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所以在以生产资料为公有制的中国,必须坚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达到社会主义目的和手段的完美统一。
3. 人文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采用教育和法纪相结合的手段,即体现了人性化,又兼顾了教育手段的务实性。邓小平认识到只强调人文关怀而忽视硬性的教育手段特别是社会成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形下,社会就会出现随意性和无组织的混乱状态,邓小平人本思想一方面强调人文关怀的同时,把新时期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价值高度—讲求实效。他提出的着名的“白猫论”就是其中的深刻体现。他特别强调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到经济上来,用经济发展来反映人文关怀的实效性,只有注重实际效果,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切身感受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邓小平文选:第2 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分析】相关文章:
★ 新思想的萌发
★ 第一册人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