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应予纠正

历史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应予纠正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2-02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应予纠正历史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应予纠正

刘红首(宁波市鄞州区鄞江中学 浙江宁波 315151)

目前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某些简单化的做法,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制定的简单化、课堂提问的简单化、习题设计的简单化、史论结合的简单化。简单化的做法容易养成学生的粗疏懒怠的思维习惯,容易导致不顾具体条件死搬硬套的公式化、教条化学习倾向,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并予纠正。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

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目前不少教师在备课中不重视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如:

(1)照搬照抄他人教案或教参中的目标,而不是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2)简单地罗列几个知识点,而在能力培养、方法指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则随意处置;

(3)所订目标在任何一节课中都可套用,而于通过本课哪些内容来实现学习目标则不够明确。正是由于目标制定的简单化导致了落实学习过程的简单化:上课时将划书本作为落实基础知识的方法;将套搬原理作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将简单说教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法。我认为,要避免教学目标的简单化,首先要从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看,虽然是同一年级学生,但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尽相同,学习目标也应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所得,有所前进。不同年级的目标层次也应有所区别,逐级递进。从学科特点和规律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运用、情感陶冶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出这一内容是培养能力的,那一内容是培养学习方法的,另一内容又是树立价值观的。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对历史人物林则徐的教学目标比较妥善的设计应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史实);对人物活动作出评价(思维能力);评价时恰当运用材料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中(方法);从林则徐身上得到哪些启示,今天我们学习他什么精神(价值观)。上述几个方面是融会贯通、相互交织的。

二、关于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方式,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适时适量,并针对学生实际。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教师的提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提出的问题简单化。分析目前课堂提问,存在两种简单化现象:一是提问只是简单的判断,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二是所提问题很容易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结论。长此以往,将给学生以误导,历史学习就是简单地划书背书,历史学习不需要深入的思维活动。如此,学生便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我认为对课堂提问应有新的认识。首先,在“学会学习”思想的指导下,提倡师生双向提问,真正体现提问功能:启发思维、巩固知识、反馈学习。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师提出:我们为什么称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学生则提出:什么样的变化可称得上历史性巨变呢?在辛亥革命中又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由此可见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无论对学还是教都有启发。其次,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会积极思考。例如,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状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逆向思维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问的切入点是马戛尔尼来华访问,要求通商事宜。这一内容在教材中虽属小字,但学生很感兴趣。“假如马戛尔尼来华时,中国的乾隆帝同意对英开放部分通商口岸,中英的贸易关系会有什么变化呢?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呢?”学生反应异常热烈,有的说中英可以建起平等的贸易关系,中国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说乾隆帝是不可能同意开放的,因为皇权专制,封闭的自然经济的存在;还有的说怕开放后内外勾结威胁统治,以及自认为有庞大的军队等等。“如果你是乾隆帝身边的一员大臣,你会给皇帝如何出谋划策呢?”又是一番热烈的讨论。类似假设型设问和神入型设问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三,设问要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涉及到人物的评价时,既要有观点、史实,又不能太深奥。例如,在讲完《马关条约》后,我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你认为该不该这样称呼李鸿章,说明理由。”这一问题不是“是”与“否”所能定论的,既要考虑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又要涉及教材的重点史实。我要求能基本说明问题即可,不刻意追求讨论结果。第四,提问要有亲和力。提问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应引起师生共鸣,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感,这有利于达到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在《新思想的萌发》一节,一般设问:“你怎样评价林则徐?”如果用另外一种提法则更能让学生贴近历史人物:“林则徐曾题署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题中堂联:愿闻己过,求通民情。请结合学过的或所了解的史实,谈谈我们从林则徐身上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加入题联,设问的内容丰富了;将题目中的“你”变成“我们”,表明不仅学生要学习林则徐的品质,教师也要学习他的精神,领略他的人格魅力。

三、关于习题设计

历史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根据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的基本内容编制的,是为了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历史思维,同时应有益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及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但历史习题和课堂提问一样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一是习题设计的内容单一,只注重知识,而忽视历史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即使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但学生也只是在课本中一抄了事。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等等。二是形式单一,缺少变式,如“是什么”、“为什么”等问答式居多。三是缺少选择余地,程度不同的学生却要做同一道习题,发展个性、面向全体就成了空话。因而,我认为,教师在习题设计中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并且应给学生以选择余地。教材中的习题虽多为问答式,但教师可以变换角度重新设计。如,“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肯定戊戌变法?”除问答式外,习题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一如图表式:“请根据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画出曲线图,并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二如材料式:“1925年闻一多先生写了《七子之歌》,在学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后,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要求学生全面回顾19世纪末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用饱含激情的笔触,身临其境般地感悟历史,体验作者那痛彻心肺的沉重呼喊。三如实践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2000年3月第2版第60页的问答题第2题:“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有何不同?(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向贷款机构作调查,然后分析得出结论)习题可分为选答题和必答题,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四、关于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做立论基础,适量的史实作为支待。但不要求学生做纯理论的论述,而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史实进行科学的分析,要把观点融入分析当去。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史论结合简单化的现象。一是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套用理论观点,不作具体分析。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等,凡是学过的哲学原理不管是否适用,拿来就套。凡分析古代和近代思想方面变化的原因,学生均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发生,都套用主要矛盾运动的结果。二是分析类似历史现象时,缺乏正确迁移,随意挪用同一理论观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又将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三是分析不同历史现象时,也挪用同一个理论观点来解释,缺乏具体化的分析说明,容易教条化。如,中国近代史中许多现象特征的产生都被归结于中国社会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特征。应该说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均与这个社会特征有关,但单纯一个结论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要纠正“史论结合”的简单化,

第一,应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内涵,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明确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特别是方法论要求,避免观点与材料的脱节。比如,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对物质与意识这一原理进行分析,而是根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历史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二,观点与材料应紧密有机地结合。分析历史现象时,学生习惯于先套理论,然后摆出事实,两者未能有机结合起来。其实分析过程中不必出现纯理论,而应将观点寓于分析之中。如,在分析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原因时,不一定要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字样,而要说明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出现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第三,是正确迁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现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一些不同现象往往有着相同的根源,但又有复杂多变的特殊原因。在史论结合分析中,既要追根溯源,又要具体分析,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如,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但任何现象都只归结于一个结论而不作具体分析是不科学的。如,关于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生产发展、物质资料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为什么到清初人口还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上,而到康雍乾时期却大幅度增加,并非是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而是与统治者的人口政策、赋税政策、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又如,每当分析战争原因,学生总是强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将这一规律迁移到二战发生原因和现代世界上发生的战争时,必须作出具体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大战不是不可避免,西方大国和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和中立自保政策,亚非欧小国又独立作战,难以阻止战争的扩大。现代战争的发生更有国家、民族、宗教等复杂的矛盾及霸权主义膨胀等多方面原因,一个不平衡规律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收稿日期]2003年2月[作者简介]刘红首,女,1966年生,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鄞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历史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应予纠正】相关文章:

在探究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2005年高考历史教学的反思

历史教学中的多样教学方式

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美国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发展基准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思考

有关习题教学的反思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