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8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

一、预见艺术

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是否真正被调动,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达到,则常常被忽视,导致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意识被扼杀,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吃力,历史课也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预见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要自学的内容,尤其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检验,教师都应提前预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延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讲“隋唐文化”一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备教材,而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视频,并进行了合理的筛选、设计,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应非常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让学生齐声朗诵,并谈谈读完之后的感受,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愤慨的氛围。然后指出: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写的,这里的“七子”指的是什么?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或者利用影片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应变艺术

学生学习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也不一定同执教者保持完全的一致。即使面对着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也可能因为听课者的介入而紧张以致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应变能力,教师的发问作答在应变中最为重要。备课时应尽可能预计各种情况,考虑其应答和变通办法,拓宽挖深又不离题,活跃轻松又不失严谨。问得有水平,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学生不便作答;忌过于简单,学生未动脑筋;忌笼统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没有了价值取向;忌过于艰深古怪,学生无人应答,而造成种种尴尬局面。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要严谨科学,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万一不会作答,可巧妙转移,让学生课后思考,也可告之:我不会待查阅资料等后再进行解疑,切忌牵强附会抱怨学生。应变最能体现执教者的水平,左右着主导作用的发挥,最能调整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公开课最出彩的地方。

四、情感渗透艺术

学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知识跨度大、头绪多,教师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先演示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图,然后讲解:“从演示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国,被列强几乎瓜分完毕了,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青年学生,对此会有什么想法呢?”“我这里有一幅当时人绘制的政治性漫画(打出《时局图》)谁能以19世纪末爱国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绍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同学们可分成小组,稍加准备,然后请一位代表演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在讲解《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五、小结艺术

课堂小结要不落俗套,忌简单重复,要变换方式。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我以谭嗣同的《有感》一诗来结束新课,并同时增加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行进过程中,若能张弛有度,师生交流就会和谐统一,这样的公开课就走向了成功。在全方位的教学工作中,公开课的开展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教研活动,它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艺术】相关文章: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

历史课开进博物馆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浅谈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历史月考后的反思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年度教学反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