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徐雁(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贾海燕(北京市月坛中学,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4个问题。在现实情况中,许多老师还有一个现实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徐: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历史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中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贾: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按照徐老师的第一个标准,这个教学目标存在什么问题?

《1787年美国宪法》教学目标(修改前)

①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多种因素促成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史实,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

分析、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

掌握两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两党政治对美国的影响,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尝试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及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的研习,评价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合:在中学,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常见,问题也很多。

首先,目标太多,一节课45分钟,根本完成不了。目标太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如果真的根据目标去实施教学,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面面俱到,样样稀松;如果突出重点,则很多目标根本就顾及不到,流于形式。

其次,目标过于宏大,如“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是几年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在一节课中是无法实现的。

再次,目标过于艰深。“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史学大师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如庖丁解牛,但学生根本掌握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将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仔细的解剖,将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部分作为教学目标。

徐: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没有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目标。

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我再出示这位老师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787年美国宪法》教学目标(修改后)

从北美独立战争后的形势及美国民众对政治的认识两个角度掌握美国宪法的历史背景,结合美国宪法条文和漫画作品分析美国宪法的原则,初步学习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感悟美国宪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合: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贾:我这儿还有一个案例——《辛亥革命》,在分析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我课前发动学生创作漫画,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通过对漫画的分析,我得出结论1: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结论2: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仅限于推翻帝制。教学目标: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开启了中国的进步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横向(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和纵向(“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个维度,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讨论。

徐: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关键是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因此,设定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

贾:还是用案例说话吧。我把前面所说的案例作了一个表格,说明其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缘由。

合:修改前的教学目标,将制定美国宪法的背景、内容、联邦结构、特点、两党政治罗列出来,但抓不住重点,也就难以确认什么是最重要的;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则认为美国宪法重在其原则(多元利益妥协、权力制约平衡、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由这些原则去追朔其背景,分析其内容,认识其贡献。

修改前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汲取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六经注我”的思维;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则强调从美国宪法的原则自身出发,“感悟美国宪法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张:总而言之,目标简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教师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目标的专业判断。

徐:第三个原则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测量与评价不是一回事。某生考试得了59分,这属于测量。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该表扬还是该批评,这就进入评价的范畴。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以下,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之上,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低的。

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测量吗?

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评价却难以测量。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出一个人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但关于民主的知识和对民主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对历史上的民主了解很多,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相反,一个人不识字,对历史上的民主缺乏了解,他却很有可能支持民主制度与理念。因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是有难度的,一般不能通过考试来实现。而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质性评价,很难量化。比如说,两个人同为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一个信念深厚,另一个则只是基本认同;根据他们的言行,我们能得出这样的评价。但是,我们很难测量出两个人在民主价值观念上,一个人得90分,另一个人却只能得85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是认知教育,不能用认识教育的方法去测量与评价。

贾: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进行评价呢?

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离不开具体的活动。

只有在学习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否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否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认为:“如可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怎样学会并牢记新的舞蹈或体育锻炼的动作来评估身体运动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同销售员的争执或观察他在一项困难的谈判中获得满意的协议,来评估他的人际关系智能。”这种评价的方法叫情景化评估,其方式有: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编辑小报、动手制作、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创作历史漫画等。

这种评估方法不仅是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适用于其他目标的评价。举例来说。在讲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这幅漫画来检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

张:小结:制定教学目标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目标明确吗?目标有价值吗?目标能够实现吗?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5个问题。教学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又该如何陈述呢?现在教学目标陈述的方式五花八门,让人难以抉择。

贾:这就回到专家对教学目标及其陈述的论述。

任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陈述都是对学生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或内容中。……每一种陈述确实同时包括了有关目标的行为和内容两方面。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按照泰勒的看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模式为:行为+内容。泰勒眼中的行为的意思和常说的意思有所不同。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张: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②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

③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

行为主体是学生,在陈述时往往略而不写。

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学习水平是指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

举例来说:“在一分钟内熟练默写出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这就体现了四个基本要素。

徐:我这里有一个案例,两位老师分析一下问题在哪里?

《工业革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

贾:“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学习内容,而非学习目标,因为它并没有表明,通过学习,学生在“工业革命的背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内容上应掌握到什么水平。

徐:来一个复杂点的案例。问题何在?

《文艺复兴》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在文艺复兴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本节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历史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合:第一,目标的主语是教师。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在陈述时其主语应该是学生。

第二,知识目标缺乏明确的行为动词、学习程度和行为条件,如“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应该如何学习,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含混不清,可改为“能根据材料(行为条件)准确地(学习程度)概括(行为动词)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学习内容)”。

第三,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教学目标过大,且较为空洞,如“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属于课程目标,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完成的。

第五,个别目标不属于历史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张:这里再呈现两个合格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对比之后就知道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了。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表述历史事件和观点的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比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国歌和宪法,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2)提取历史图片和漫画中有效信息,初步掌握“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述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主要活动,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2)全面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开启了中国的进步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文艺复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科书文本,理解但丁在文艺复兴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巨人中的巨人”达•芬奇多项成就的赏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人文主义”的内涵,从中培养阅读、观察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的现世幸福和个性追求,进行科学探索,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人权、自由)和近代科学作了最初的铺垫。

张:小结。总的来讲,教学目标可分三维写,也可合着写。教学目标的基本叙述方式为“行为+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6个问题。教学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而且,严格来讲,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题,这就归属到后面的专题。因此,这里只就最基本的原则讲一讲。教学活动无非三个基本步骤,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这里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北京一六一中学张明明在《辛亥革命》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

下面我们来看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限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看张老师是如何达成“学习运用‘长时段’结合‘短时段’的方法来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是一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个目标的。

张: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这一部分,张老师出示了一份材料: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这段材料用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合:共和成为流行词汇,说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张:张老师然后又出示了一段材料,看起来和刚才这段材料有些矛盾。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合: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如此。一个讲城市,一个讲乡村,双方观察地点不一样。

张:张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看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鲁迅

合: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革命太难了。在近代中国,变革极其地艰难,辛亥革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改变中国的面貌。相反,变革的艰难与有限,从另外一个侧面反衬出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伟大性。鲁迅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在探讨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人们意识到革命是不彻底的,还要继续进行革命。

张:唐德刚是一个历史学家,没有经历辛亥革命,他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呢?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唐德刚

合:三峡曲折反复、艰难险阻。唐德刚把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那段历史比喻做“历史三峡”,是因为这段历史就像三峡一样曲折反复、艰难险阻,让人看不清方向。身处“历史三峡”之中的人,不知道河流最终的走向。但是,唐德刚作为一个后来人,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他把辛亥革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知道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地位。

合:张老师这个设计真的很巧妙。历史当事人、历史学家、思想家等不同角度谈辛亥革命。作为当事人,还有不同看法。当事人主要采用短时段,用放大镜;历史学家主要采用长时段,用望远镜。这就提示学生,我们不仅要像鲁迅和沈从文这些当事人一样,关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问题,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如果思想家不去发现问题,社会就不会有进步。我们还要像唐德刚那样,树立大历史观,把辛亥革命放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评价。

张:最后,为检测本课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假设我们是通晓古今中外、熟悉历史发展轨迹的历史老人,鉴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我们现在要给辛亥革命开一个颁奖大会。请大家6人一组,慎重考虑你们给辛亥革命颁发奖项的名称,并简要地撰写出颁奖词。学生颁发的奖项五花八门。奖项:“最佳配角奖”,理由是辛亥革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奖项:“最佳编剧奖”,因为民主共和的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中国人民的需要的,但同时这个小组认为这个优秀的“剧本”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自由认知的国家缺少高素质的群众基础。奖项:“感动中国奖”,原因是为了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众多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感动了国人。

徐:学生是否理解,要看学生的行动。不仅要有心动、脑动,还得有行动,显性的动,这样我们才能检测学习有没有真正地发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

张: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本课是如何有效达成目标的:出示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设计情境检测学习效果。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我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近代史部分)与教材编写问题略论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改革要点简介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内容标准释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新课程典型案例的研究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内容概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二:《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