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作者授权网络发布 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是国家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纲领。从时间上看,最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颁布于2000年,2002年还作了修改,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于2002年9月。如果说这么短的时间两个文本存在完全不同的背景,显然是一种武断。那么如果背景相同或相似,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差异显著的纲领呢?要弄清楚这一背景问题,首先须要分析所谓“背景”的真正内涵。通常人们对某一学科课程大纲或标准作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宏观是指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中观是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及颁布的课程总体规划;微观则是历史学科课程发展趋势与课程规划制定时对宏观、中观背景的取舍。

(一)宏观背景的比较分析

世纪之交的世界与中国发生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事件,哪些事件够得上对未来人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呢?现在回首分析,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事件汇合成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人类科技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显著活跃的时期,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这种(包括美国)历史经验时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30—31)

教育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这种作用,不仅在理论上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为实践经验所证明;不仅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包括经济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银行在《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1960—198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产出与资本的弹性指数为04(即资本每增加1%,产出提高04%),而美国这一指数为06—075。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教育水平的差距。”该报告得出结论:“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其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4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将会下降,知识和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国际竞争的格局正在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时代拥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价格优势正在削弱,知识、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如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立国”国策改变为“科技创新立国”,说明了知识和科技创新在当今和未来国际竞争中的突出地位。江泽民指出:“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教育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作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教育在准备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方面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工程,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世纪之交,国内外众多的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纷纷回顾20世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这个世纪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对教育影响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20世纪最大的特征就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在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常常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即人们常说的“科技是一把双刃的剑”。这就促使各国逐步调整教育的方向,将“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服务”放到了首要位置。为了培养对未来负责任,并具有新的科学素养的美国公民,美国促进科学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聘请和组织美国少数西欧国家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各主要学科几百名知名专家学者和部分教育实际工作者,组成全美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和5个学科专家小组,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和革新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美国从80年代中期至下一世纪中期进行基础教育方面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三步设想,这就是《2061计划》,在这份影响深远的计划中,科学家们写道: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地球的人口已经翻了3番。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存在。此外,人的存在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维持数量的增加,人类还形成了任何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主宰其他动物和植物的能力,以及塑造未来世界的能力,而不只是对世界作出反应。

……

从其他物种的角度来考虑,由于人类的出现,开垦了大量的耕地,减少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它们的食物来源。由于世界很多地区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发生变化,致使许多生物改变了生活习性;由于意外或偶然地引入了国外的生物物种,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化不定;减少了其他生物种族的数量;在某些场合,由于人类使用了选择培育和基因工程,使某些植物和动物的特性发生了根本变化。

除了某些巨大的自然灾害外,掌握和很大程度上决定地球上生命命运的是人类自己。人类的智慧使我们达到了今天的水平——既改善了人类存在的许多方面,又给世界带来一系列新的危险,它仍然是我们生存的主要资源。

1996年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转型的性质和价值,即“由追求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转向注重适应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由公平转向效率,由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转向注重21世纪社会整体转型的需要,由重“知”转向重“智”,重“心”,重“创新能力和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日本努力建构、整合、平衡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人和自然、文化、科技以及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改革意图。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背景中,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之处是强调综合性与均衡性;在新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经验的形成,关注个性化教育、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发展。以上这些共识并不是巧合,而是各国教育界对20世纪国际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性”均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

第三,信息网络技术与经济的新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认识,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学术领域都遭遇到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一方面寻求共识,强调全球统一的行动来避免或减轻自然与人类带来的全球性灾害,如生态保护、防止核扩散、制止恐怖主义、全球海啸预警等等;另一方面,人们更多地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突出文化传承与跨文化理解是建立人类和平与未来的重要基础。对中国来说,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中华文明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重复(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是古代文明在现代文明意义上的重新建构。在这一建构历程中,中国需要重新阐释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交流中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国际竞争力、科学与人文、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三个核心概念,成为世纪之交影响中国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在同一背景下产生,唯一的不同,便是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差距,但是,对这一背景的认识却更加清晰了。

[1] [2] [3] 下一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相关文章:

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三章(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解读:第一章 课程目标解读

高中课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的异同

高中课标学习:历史探究学习指导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体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在发展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