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作者授权本站发表 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内容设计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确定课程价值观或教育目的;第二,确定课程目标(也就是对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第三,确定课程内容及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第四,确定课程内容,即依据课程内容选择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确定与特定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决定了学习者的经验成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设计必须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当代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精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上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坚持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原则,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学习方式的变革,整合历史学科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计坚持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原则

——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素质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对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首先要强调学科知识的经典性。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学科而言,所谓的经典性就是能够基本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性的历史学科知识。它强调课程内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这些经典知识应该是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实际上,人类文明前行的过程不仅仅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有很多知识与价值观是超越时代与超越地区界限而长久留存的。其次,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必须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兴趣爱好,选择能够为高中学生终身学习、毕生发展所需要奠定基础的知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选择学科知识的同时,既考虑到高中学生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内容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要高于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但又尽量避免课程内容成人化与学术化的倾向,防止课程内容偏难、偏深,使学生难以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科知识按照专题的形式进行了重组,使内容编排上又区别于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经验,成为自己继续学习的起点,并能够影响终身。

不同的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的描述直接定性为“历史学”,认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这里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而是定位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基本上是从学科出发。虽说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从教学目的中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学习任务是“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处处强调“基本性”,但大纲所规定的历史教学要点却是一部细致全面的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缺世界古代史部分)的浓缩版,超出了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基础教育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如此细致全面地掌握整个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甚至可以说,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点是大量的历史概念与历史结论的堆砌,并且要求学生从中理出历史发展规律。从编排体例上来看,和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结构上基本一致,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从基础性角度看,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点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选择的学习内容相比,缺乏经典性,强调面面俱到,内容过繁,不从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要求过高、过难、过深。除此之外,在内容编排上,又忽视了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构显得陈旧。

——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中既包括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程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根据时代性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上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学科知识进行大胆的更新与调整: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

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

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

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内容;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程中所没有的。

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总量上看,世界史的内容约占40%。

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的。所以,新课程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上过于陈旧,囿于政治上的偏见和长期的习惯使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要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上,“文革”遗留下来的“左”的思维和倾向的痕迹依然存在,远远脱离时代的发展。比如:阶级斗争依然是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主线,虽然课程大量削减了诸如中国古代史中农民战争的内容,但解释历史几乎都是从阶级矛盾分析法出发,忽视了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根本动力的进步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因素作用。实际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育部在高考命题过程中基本已经抛弃了这一观点。这种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带来的后果只能导致对历史的解释的削足适履,使学生不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也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2.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表述方式与语言上过于学术化、专业化,学究味很浓,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与人文性色彩,缺乏时代气息。这种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混淆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忽视了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

3.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忽视了文化史与社会史的内容,过于强调政治史与经济史,同样导致课程内容不能解释历史,远离历史的真相与社会生活实际,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只能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的范畴。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从长时段历史观来看,一些看起来轰轰烈烈的事件并不是社会变迁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历史演进是人们身边的一些细小的社会变迁。这些变迁在短时间内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但放到一个很长的历史空间去关注,会发现人类文明的演进正是这些细小的变化慢慢积累而形成,而这些变迁大量地存在于社会史与文化史中,恰恰正是这些历史知识是学生极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4.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忽视历史学科研究成果的进展,不能够及时吸纳历史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新的成果与进展情况。另外,大纲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固守历史学,不能体现当代学术综合与交叉的发展趋势,对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趋势视而不见。

[1] [2] 下一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相关文章:

浅议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在发展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1(必修)》介绍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课标学习: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异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解读:第一章 课程目标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主要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