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趣”化——解读《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趣”化——解读《历史课程标准》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国家教育部去年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犹如一石激起层层浪,引发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这场历史教育教学的巨变,迟早都会来临。我国的主管教育领导人意识到必须要痛下决心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主动迎接全球经济变革和发展的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常常遇到困惑:“历史课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领导不重视,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也经常在思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历史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围绕着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很多老师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新的课程标准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突出了学生这一行为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它体现了六个改变: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内容);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方式);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现状(评价);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管理)。

《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科书或教学大纲)。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认识,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这在课程标准框架中可以得到领会。《历史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我们因此可了解到《历史课程标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简单的“两基”,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教与学的天地。

我认为,《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需要我们“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些,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创新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恢复我们历史教与学的地位。

在“教”的教师方面,历史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力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①或者说,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再现历史的生动魅力,并努力使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淡化逻辑的技术培训性的教学操练,让历史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之中,抹上感性色彩,并给予学生精神上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这就涉及到了历史课堂的“情”、“趣”化。历史教学不能没有情趣,否则会上成干巴巴的说教课。不顾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千篇一律的总结了一大堆的历史原因、历史过程、历史结果,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出现了考试背历史书,背完扔历史书的现象,扭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要知道,一两节课可以没有情节过程,没有趣味,五六节、七八节课都没有,学生就很难接受了,历史课如果变成了一堆原因和结果,是否还能称其为历史。

历史课的“情”要能感人、动人,感人动人的基础是历史的真实。历史课的“趣”要能启人,趣要趣得幽默,更要趣得智慧,幽默和智慧的基础是历史的哲理。初中历史课,史叙带着情节讲,这是教学形象化,符合低年龄学生的认识特点。

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情节故事,但历史课非故事课,课程是教和学的艺术。

如何穿插故事的情节,如何发现启情点,师生情景交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②情感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对教育的结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心理巨变过程,这个心理变化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并具体表现在行动上,这就是学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教育者的任务是促使学习者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领域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把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从而产生正确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

在历史教学中,只要做个有心人,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初一年级举行的“历史人物辩论会上”正反方同学个个言辞激烈,唇枪舌剑,不相退让,评价唐玄宗的功过是非,有的同学盛赞“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又为“天宝危机”马嵬驿兵变,唐玄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爱妃被逼自溢而扼腕叹息,又找来白居易《长恨歌》作为佐证,认为玄宗皇帝有人文主义思想,顾全大局,忍痛割爱,让位皇太子,保住了大唐江山。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难免有失偏颇,但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构织了一幅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面,体验了这段历史,重在过程,不在结果。讲到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表现形式——“宋词”时,学生举办了一个“宋词”朗诵会,时间、活动筹划由学生自己决定,准备好了告诉老师,没想到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一走近教室,黑板上的内容主题把我“震住”了,上面写着“送词You和I”,主持人接着解释为什么用“送”词?含义是“诵”和“宋”,用了这两个字的谐音,还有就是我和你一齐参加朗诵会的意思,接着有的学生扮演苏轼,作英雄状,大声朗诵“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女同学扮演李清照,低吟《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俨然婉约派词人的风采。整个朗诵会,情趣交融,生生互动,高潮迭起,就连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也大胆地站在同学中间进行朗诵。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上,要用心思。如在上“金与南宋对峙”一课时,巧妙穿插了今天早餐吃的“油条”的故事来历 ,把身边的事情和遥远的历史事情联系起来,了解了人们痛恨投降派秦桧的原因,增进了对岳飞抗金事迹的了解和对岳飞的爱戴和尊敬;讲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戚继光为什么能击退倭寇?重要的原因是“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补充了戚继光训练一支特殊的部队——“猴子部队”的故事,学生听后,发出了笑声,笑后之余,更多的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的印象,对戚继光的敬重。

历史课的情和趣是交相辉映的,以情启智,以趣启情,师生互动,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轻松愉快地感受、体验学习历史带给他的快乐。上周听了南华中学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深受启发,有殊途同归之感。如讲元朝的统一,为了增加课堂的情趣,让学生学跳蒙古舞,学蒙古摔跤,讲抗美援朝让学生学唱《志愿军军歌》,这都是非常好的表现形式,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用历史这根红线整合了音乐、体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不仅完成了历史学科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体会到他们生活在历史中,历史也是我们自己悉悉相关的生活,学好历史与历史教学的情趣化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创造这样的情境:教师讲课,寓情于史,情随事迁。学生答问,情思流畅,情理有加。师生之间情深谊厚,同学之间情趣相投。学习情趣饱满,交谈情怀豁亮。在这种由“情”包围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定势中学习,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联合国提出的学生的五大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与人合作、学会发展、学会生存”的能力,那么历史教学就一定应是素质教育中不能缺少、不能轻视、不可替代的有机成分,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已为有识之士所认同。

中学历史课的“春天”是靠所有历史老师共同描绘的,《历史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天高任鸟飞”,无论是哪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历史课的情趣化,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注释:①钟志贤:《理念参照;今天怎样当老师》。

《教师博览》2000年第7期。

②《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页。

主要参考书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郭景杨等编著:《历史教育心理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趣”化——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相关文章: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内容标准释义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