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

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河北人民版历史教材(七—九年级)培训材料之一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世纪之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国际国内双重的背景,换言之,它来自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

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处于国力竞争基础性地位的教育自然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就历史课程而言,在美国,历史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逐步成为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1987年成立了研究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机构:“布莱德利委员会”。1988年该委员会提出了《构建历史课程:学校历史教学指导纲领》。该纲领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包括:第一,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认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成和完善人格。第二,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各种重大贡献与抉择,从而使学生形成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社会选择。第三,为以后的工作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丰富背景资料和范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比较、思考能力的形成,为以后从事各种领域的职业做好基本能力的准备。

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西方价值观,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欧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国家在各自的教育部组织下对历史课程标准都进行了研制和修订。欧洲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尤其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技能:(1)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事实;(2)如何评估史实;(3)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并作出结论;(4)如何批评性地评估各种资料;(5)如何学会独立工作;(6)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7)如何进行比较;(8)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9)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10)如何理解对于史事会有多种解释等。
综观各国历史课程改革,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是以史实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4)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富者、强者和名人的编年史,而同样是一门关于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学科;(5)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同时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6)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个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四是在教学方式的取向上,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对历史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应当说,国外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展开。

相对于国外的历史课程改革来讲,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仍存在“难、繁、偏、旧”现象,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4)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数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试想,学生对一门课失去兴趣,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应该说,正是鉴于上述日趋激烈的国际间国力竞争、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必须改革,那么怎样改革呢?

研制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换言之,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从这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思路、改革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什么呢?

结合2001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基本思路:

(一)明确课程性质

要改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必须首先予课程以恰当的定位。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所谓普及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国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学习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不过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因此,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更不能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所谓发展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也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这种性质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课程功能的认定,关系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而且关系到课程内容的选择。

从现行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大纲来看,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它忽视了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甚至让人分不清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与大学历史课程的区别。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改变这种现象。

(二)转变课程功能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更加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关注知识点和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历史课程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向能力的培养上转变。如2000年新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突出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去论述思想教育的要求。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正朝着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但这离国家基础教育的总目标和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纲要》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课程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更应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努力实现课程功能的这种新转变。

历史课程改革,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关注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历史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

第二,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要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出目标要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将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总之,通过改革后新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纲要》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依据纲要精神,新的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突破学科中心,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3.课程内容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新一轮的课程内容改革,要力图解除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建立适合中学教学特点,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少而精的原则下,力求消除现行课程内容中“难、繁、偏、旧”的现象。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其原因,一是由于现有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二是鉴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呢?这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五)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相适应,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应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其教学表现大致为:(1)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2)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则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3)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程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毫无疑问应改变上述状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

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没有课程评价这一内容,2000年出版的新教学大纲增加了这一内容项,但过于简单。毫无疑问,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行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问题主要有:(1)现行的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课程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3)课程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要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发挥课程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功能。

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把改革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总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1] [2] 下一页

【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初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改革要点简介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二)

第三章(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

从创新的角度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