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研究所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Ⅲ》(必修)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 “课程标准”规定:“《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人们往往把历史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历史Ⅲ》属于文化这个模块。 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含义,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但是,人们对文化认识的总趋势朝广义和狭义两个方向发展。广义的文化,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历史Ⅲ》的内容属于狭义文化的范围。 “课程标准”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的最基本特征──多元发生多元组合。 世界文化史内容丰赡繁复,高中历史课程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课程标准”给本模块内容规定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这8个专题,属于中国史内容的占5个,属于世界史内容的占3个,这体现出“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是详中略外的原则。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本国史放在首位,这个原则是国际惯例。这8个专题,属于古代史内容的占3个,属于近现代史内容的占5个,这体现出“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是厚今薄古的原则。5个属于中国史内容的专题涉及到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内容,能够单独构成一条线索;3个属于世界史内容的专题涉及到从古至今世界文化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内容,尽管粗略,也还能够单独构成一条线索。当然,讲中国历史离不开世界历史,讲世界历史也应当包括中国历史,如果把中国史5个专题的内容和世界史3个专题的内容加在一起来看,那么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的线条会更明朗。 通过这8个专题的学习,“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历史Ⅲ》编写过程中,全体工作者反复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吃透“课标”精神,力求完美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各项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各地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使教科书编得便教利学。看过本书的专家、教研员和教师一致认为,“这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教科书。”其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突出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纵观浩瀚的世界文化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它是由众多源头发生,然后合流、汇聚而成。在世界文化滥觞阶段,各地隔绝,每个地方都是独立进行的。因此,世界文化的起源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中提出二十多种文明,诸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赫梯文明、玛雅文明等,全都在其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各种文明相互冲撞、交流、汇合,日益形成一个整体。钻研“课程标准”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它虽然强调世界文化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的特征,但是在规定具体知识点的时候,仅涉及到中国和西方,而对其他地区几乎没有涉及。我们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框架内,尽可能地多涉及一些“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地区文明。例如我们介绍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时候,就指出“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也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这就涉及到印度文明,以及中印文化的交流、融合。介绍中国发明十进位值记数法的时候,涉及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特别说明: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使十进位值记数法更加完善。这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事例。介绍隋唐时代绘画艺术的时候,特别强调当时“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介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的时候,编者的视野真正扩大到全世界,既讲到西方英、法、德、美以及丹麦和挪威的世界级作家和作品,又讲到苏联和亚非拉的世界级作家和作品,特别是把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反映拉丁美洲大陆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写入教材,会使广大师生感到新鲜,因为历来反映拉丁美洲文化圈的内容在教科书中太少了。有了它,对于深化学生世界文化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的理念会大有帮助。 人教版教科书《历史Ⅲ》注意突出世界文化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便于学生探究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因为开扩的视野与宽广的胸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注意浅化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教科书《历史Ⅲ》(必修)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容易引导编者把教学内容写得过深。另外,从“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知识点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矛盾十分突出,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教学内容,实属不易。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知识点,“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简直就是一部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两课时,写太具体了,课时不容许,写太简略了,遣词造句自然要深,学生不容易理解。再如世界近代文化的一个知识点,“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相对论和量子论深奥玄妙,简单明了地介绍它们的主要内容,还要认识其意义,仅给半课时,太难了。我们考虑到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一致认为,必须浅化教学内容。 我们浅化教学内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择其主要的介绍一下。 1.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框架内,可以自由选择的知识点的,就一定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讲。这样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去说明深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这个知识接受起来不难。像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们选择学生从小学就使用的十进位值制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选择骡子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人工杂交创造生物新类型的成就,它们都是这种浅化教学内容方法的典型事例。 2.利用课文辅助部分的某些栏目对课文中的难懂概念和知识进行解释、补充,使难懂的概念和知识浅化,方便学生理解。例如介绍郑和航海利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牵星术在茫茫的大海上辨位置。“牵星术”这个概念不解释清楚,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就在“历史纵横”栏目里介绍了牵星术使用的工具“牵星板”及其使用方法,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再如讲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我们在“资料回放”栏目里援引了几条“论纲”的条文,使学生对“论纲”有些具体了解,使学生体会到“论纲”直指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劵的种种谬论,引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不满和反叛,从而为新教催生。如果没有“资料回放”的内容,学生就很难理解“九十五条论纲”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利用插图化解抽象难懂的课文。如讲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课文说:“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单独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文人画的精神实质。我们在这段文字的下面安排一幅元代文人王冕的《墨梅》,学生看到几枝写意梅花的形象,清新健劲,再读读王冕自己写的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箇箇花开淡墨痕。不要人誇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我们相信学生会对课文有所领悟的。再如我们介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显得夸张的描述,突出了作品的悲剧性力量,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然后配上他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插图,插图下面还有一段介绍文字:“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拿破仑统治后复辟的封建王朝。……画面通过鲜明热烈的色调、错杂的光彩、滚滚的烟尘,烘托出人们追求自由不畏牺牲的悲壮。”显然,插图和说明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注意编写体例的创新,适应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教学新理念需要。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本轮教改热情倡导的教学新理念。适应这种教学新理念的需要,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所创新。像“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属于插入性思考,便于诱导、提示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习延伸”,包括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阅读思考以及争鸣等等,形式相对多样化,是为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学习活动,供学生自由选择,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历史感悟”和“学史心得”栏目的创设,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学史存疑”栏目记录下的问题可以供今后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做准备。“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给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一批信息的源泉。本册教科书安排两课活动课,给学生独立解决历史问题,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机会。当然,这些新体例新栏目的创设,能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经过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热情期待广大师生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教科书的修订和完善。在这里,我们先对广大师生表示感谢。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3(必修)》介绍】相关文章:
★ 第三章(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