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第二节(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堂大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目标明确、具体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大度与价值观”三个大的维度。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情感陶冶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与其他两大目标并列,以此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强调了“人文主义”价值观,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对多元文明成果的理解与尊重,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划分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对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和选修课的六个学习模块的具体内容的掌握,划分出了三个层次:
识记。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40%左右。

理解。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50%左右。

运用。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上述三种层次的规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明确,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老师教堂的实施。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要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课程功能。

2、主题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体系,是传统的“能使”体系,按时间顺序陈述以政治史为主的人类发展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开工构建。在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中,规定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主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在选修课中,规定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初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大学习主题。

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习。避免了现行教学大纲“通史”体系的杂、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专题式的学习内容,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心得不学习;三是有利于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的贯例。因为这些主题内容本身,在今天的现实社会、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存在着;四是有利于开放教学。学习主题的组织开工,具体内容能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灵活处置。

形式为内容服务。学习主题内容体系的建构,使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落到实处,有了具体的内容保障。

3、开放的历史课程

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在是绝对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个性的学生。要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其基本前提就是要开放。只有开放的教材、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标准为贯彻这一根本精神,突破现行教学大纲的封闭体系,开放了历史课程,为教材的编写、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1)新课程理念具有开放性。在精神思想方面,只有开放史料、开放我评、开放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才可能达到“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等目标。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内容的选择方面,只有“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符合高中生的一般特征和个性差异,只有“在注学生生活”,才可能“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才可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直接要求“体现多样性”,要“多视角、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学习方式及学习环境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性与参与性”。在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评价方面,要求“形式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2)课程设计思路具有开放性。一是必须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四性”原则,必须具有内容、教学、学习的开放性才可能做到。时代是变化的,一旦封闭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及时调整与不适应;基础性本身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学生的状况和时代而言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要真正相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知识结构差异组织教学,其“基础性”当然也只能是开放的;多样性、选择性与单一性、规定性相反,本身就具有开放属性。二是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的25个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本身就具有开放性;选修课的六个学习主题中的内容,“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情况啬相关学习内容”;三是“学分”制规定具有开放性。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就可算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结业,具体修学什么内容,在选修课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

(3)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一是“知识与能力”方面,如前所述,由于所选的学习模块可以由学生自己定,所掌握的具体就具有了开放的性质,不是“一刀切”;由于评价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在学生所达到的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力之中,也具有开放性。“阅读能力”、“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项能力各上一定比重,不以某一项能力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多项能力综合为评价标准。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所以同,必然具有开放性;要求学习历史“史论结合”,“状况于从不同角度发展问题”,“独立思考”,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等,这些学习方法,更是具有开放性。三是“情感民价值观”方面,课程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一观二情三感四态”,这需要开放。

(4)内容标准具有开放性。每一学习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必修(I)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除规定的“了解”、“知道”、“列举”等内容是具体的,与之相对应所需要“认识”的内容则是没有具体要求的。如“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其“影响”到底有哪些?属于什么性质?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实施建议”具有开放性。“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规定“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第二条规定以《课程标准》为住所,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第三条规定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要“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第四条,规定要“自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规定”历史教学是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五条规定“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等,都需要开放。

“评价建议”中的五种方式,每种评价方法都具有开放性。如第五种“考试”方式较多前四种方式----“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的开放性相对产难实施,但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其一,考试形式多样开放,有笔试和口试;其二,考试内容多元开放,答案不作惟一要求。

“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要求“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窨,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等,这些都是具有开放性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从关于“课程资源”的界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之中,就可以看出其开放性。具体内容,“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足迹和文物资源”。要利用与开发这些资源,不开放是不可能。“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当然也只能开放。

回目录

[1] [2] 下一页

【第二节(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本土文化,你知道多少--地方史教育如何做?

课标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史作为学习内容和基本线索,有哪些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新课标是如何来规定课程目标的?

从创新的角度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吉林省“泄露”高中会考试题:研究性学习冲撞评价体系

对课改中评价方法的探索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