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课程教材研究所朱明光

课程标准应呈现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初中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懂得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课程标准”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上的差异。采取“课程标准”这种呈现方式,也是贯彻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比如,如何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和掌握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掘各自的学习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如何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既强调参与“操作”的活动和机会,更强调体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如何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效地体现“综合”的意义,既保持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和联系,又避免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化倾向;如何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便于不同的地区、学校自定不同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材。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传统教学大纲的固有框架是难以奏效的,因而需要建构一种新的标准框架。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

一、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的表达,大体是围绕学科知识展开的。相比之下,我们在这部课程标准中表达“课程目标”,是采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分别陈述的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这种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如图所示: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这是我们编制和呈现其内容标准的方法论基础。

二、构成“内容标准”的要素

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专项目标不是作为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每项目标之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以反映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的整体性。而内容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两栏。

“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是表达“内容标准”的两个不可拆分的要件。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呼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着呈现内容标准的任务。

这样,三大主题,两级目标,特别是“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组合,构成了表达“内容标准”的系统要素。这既可以呈现教学内容“标准”的规范性,包括能力的类别和层级、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情意的表现和要求,以便于操作和检测;又能充分体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开放性,给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的多样化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规范“内容目标”的意义

“内容标准”中的“内容目标”,是指令性的要求,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它作为专项目标(一级)的分解和细化,是对专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

我们在这里表述“学什么”,没有采用编写纲目的标题句式,而是像表达课程目标那样,与“做什么”一并呈现,采取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所以称之为“内容目标”。

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唯有综合了这四个要素的陈述方式,才能使有关内容的呈现,在把握其方向、程度和范围的意义上更为明确、具体。

所谓“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则就无法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为了体现“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表达结果性目标的方式。

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有个性、能区分。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内容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

2.采用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其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内容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

当我们进行“内容目标”的陈述时,这两类基本方式往往是混用的。

例如:“列举(行为动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条件),体察(行为动词)它们各自的作用(表现程度)。”

四、指导“教学活动”的规则

“内容标准”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导性的建议,针对教师而言。与“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有所不同,它作为“内容标准”的组成部分,其实是对实施“内容目标”所做的说明,主要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种建议。

如果说“内容目标”中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是对有关内容的操作做出指令性的规定,并以其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教学活动”中的有关建议,就是对有关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则,也应作为“内容标准”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活动,即常规的教学活动,其意义非常广泛,包括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群体活动与个体活动;“动脑”活动与“动手”活动;组织资源的活动与运用资源的活动;把握教学的活动与评价教学的活动。相对于“内容目标”的实施,它具有多种指导和规范功能。

1.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

包括相应的知识内容和教育内容的选项、范围和侧重,以及明确必选项目的特殊要求。

例如:“历史上各族人民所做重要贡献的实例很多,如‘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文学艺术、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和清朝的空前统一等。上述资料,一般由教师和教科书提供,力求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也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自行收集、补充,体现本地特色”(“我们传承的文明”)

2.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路径。

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路径,其中有些是较为具体的范式,但大多数是原则上的指南。

例如:“可结合教科书安排的内容,列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并对身边的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估。也可以在邻近地区做专项调查,如一次性木筷和水的使用、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以上述活动为切入点,讨论节约资源与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3.提示应予照应的相关链接。

应该说,内容目标之间的相关链接是普遍存在的,但针对教学和教材编写有重要意义的组织因素,予以必要的点拨。

例如:“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画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古代文明所在地,并利用历史地图展示几个主要文明区域范围的变化。”(“我们传承的文明”)“可结合‘我们传承的文明’中有关内容,简要地梳理出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几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运用实例或图表进行比较,指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4.指点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

这类事项,主要是指某些不易把握的教学评价因素,予以适当的提醒。

例如:“提供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它们有什么特点,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这里应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由此可见,“内容目标”与“教学活动”这两个栏目的分立与组合,构成了“内容标准”呈现方式的整体框架。前者使内容目标的设置在定方向、定范围、定程度的“标准”意义上,可把握、可操作、可检测;后者为内容目标的实施在知识资源、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上,提供因地、因时、因人自主整合内容的机会和空间。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相关文章:

新课程不能用教学模式来诠释

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

高中课标解读: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解读之一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四):高中课程标准新意迭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从创新的角度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