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解析

新课程标准解析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
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这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这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这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这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表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的简要分析:

(1)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2)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案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案例]《数学课程标准》(1~9年级)

(3)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
例如《生物课程标准》中包含如下内容: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4)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5)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从2000年初项目申报到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是由几百名大学科研人员、各地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制专家组不舍昼夜地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教育部以项目形式公开向师范大学及相关单位发布了项目概览,然后对各单位申报的方案经过公开申请、初审、复审等一系列环节的反复论证,组合各项目组后正式形成各标准研制专家组;2000年7月,有3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专家工作组与各项目标准7次集中在北京校长大厦召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成员会议,集体攻关,通过反复研讨、修改、完善,形成了各学科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终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在研制过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各课程标准组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代表征求意见,并于2001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邀请近百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10多名两院院士)、特级教师等对18种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审议,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各课程标准组充分重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各种合理化建议吸收到课程标准中去。
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十分关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陈至立部长和王湛副部长分别听取了课程标准研制报告,并做出重要指示。
教育部向一直非常关心课程改革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汇报了课程改革工作,部分学科标准组专家参加并向李岚清副总理汇报了课程标准研究思路和进展情况,并得到充分肯定。
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表3.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4.各课程标准中是课程目标的描述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我们通过列举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来看一下课程标准在目标描述时的变化。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表3.3
从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
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
2.突破学科中心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
(《地理课程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围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生物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例如:
•成长记录与分析;
•测验与考试;
•答辩;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
此外,不少学科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例如:
通过活动——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考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
☆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一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体育课程标准》:
•5—6年级(水平三)——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以实验稿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了课程标准的实验,2002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实验。随着实验工作的开展,将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将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将为2003年前后组织修订课程标准,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
①语文标准:
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 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 内容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展开。
②数学标准:
 1~3年级——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
 4~6年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习惯,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加强的内容
 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 重视发展空间观念;
 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 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
 鼓励使用计算器(机)。
削弱的内容
 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
 取消对人为编制的应用题;
 删除繁杂的内容(如根式、无理方程);
 降低公式计算、术语表述;
 降低对证明技巧的要求。
③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构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 —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
 —六年级达到二级,九年级达到五级
 提倡“任务型”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实在教学过程中。
④科学(3—6年级)标准特点
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 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 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乐于与人合作 ,与环境和谐相处
⑤科学(7—9年级)标准的特点
 整体设计科学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
 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 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分领域表述
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内容选择的原则:增加贯穿于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删除陈旧内容,关注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前沿。

生命科学: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各论,关注健康与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问题。
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地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内容安排宽而浅。

⑥历史与社会
(一)标准的主要特点
 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
 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
 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主题包括: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世界历史与文化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⑦历史与社会
(二)标准的主要特点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课程框架。
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 我们生活的世界
 我们传承的文明
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注重培养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⑧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通过若干主题构建新的历史课程体系,淡化编年史,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 鼓励学生根据历史资料,探索历史问题,发展历史观;
 发展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⑨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 突出强调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
 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
 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
如世界地理部分只要求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组织学习。
 提倡结合乡土地理进行以环境与发展为重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⑩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体现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
 标准不规定具体的运动教学项目,为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的空间。
标准与大纲在内容框架上的区别
大纲
 必修:基本运动、游戏、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
 限选:体操、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
 任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
标准
 运动参与
 运动技能
 身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
⑾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内容主题:
 科学探究
 物质
 运动与相互作用
 能量
⑿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 删减了繁难的内容,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 结合生活情景,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
 注重实践,让学生结合化学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 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 注重发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标准:
 科学探究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和社会发展
教学大纲:
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元素化合物知识
 化学基本计算
 化学实验
⒀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并在内容标准中单列了“科学探究”的主题。
 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

 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科学探究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⒁艺术课程标准的特点
 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 建立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的沟通
 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
 淡化学科体系,降低知识技能难度
 注重体验式、探究式、生成式学习
内容主题包括: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学
⒂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课程的教学领域分为:
感受与鉴赏 表现
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提倡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
⒃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四、新课程标准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有充分的认识。
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专业角色的本质,体味专业角色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专业角色的养成是其专业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是开展创新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1. 创造者的角色
推进创造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一个教师,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跟据实际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
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妨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2. 参与者的角色
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
在教学中,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
3. 挖掘者的角色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杰弗逊”教育观认为,人的机会可以平等,但能力却无法平等,尽管每个人都是有可以发展的潜能,但每个人发展的时间、方向、速度、深度、质量等都是有差异的教育的目标是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又给所有的孩子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有差异的教育,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的能力,显示其各自不同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应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具、图像和幻灯片并以鼓励、肯定的方式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重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从而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4. 引导者的角色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解析】相关文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国“魔法妈妈”成都诞生?

第二节(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课标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访谈录

新课标中“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同以往大纲相比,有什么调整?

应多出优秀历史普及读物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改革要点简介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二)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