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北青时评:对高中历史课改的一赞一弹

北青时评:对高中历史课改的一赞一弹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新学年在即,围绕北京课改又产生了新的话题。北京高中历史教材将不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书写,而是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专题编写,历史的古今贯通、中外对比更加明显。历史新教材中,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也被单独从必修课本中拿了出来,成为选修内容。

中国史书的写法历来存在着两种模式:编年体和纪传体。前者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编排,具有事无巨细、有条不紊的特点。后者按照历史人物的生平事略组织材料,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便于记忆和流传。近代以来,官方出版的历史教材一直以编年体为第一选择,纪传体读本多作为参考资料。现而今,北京课改把历史教材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专题来编写,在编年体和纪传体之外开辟了第三种书写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富于新意的尝试。

就纪传体而言,由于历史人物众多,人物之间交叉史实纷繁,一个复杂的事件可能要比对几个人的传记才能看得清楚。人类历史越漫长,就越不方便用这种方式编写教材。编年体按部就班、娓娓道来,可是鉴于体例的约束,只能把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或者并存的历史侧面平行叙述,一会儿说政治一会儿说经济,一会儿说南朝一会儿说北朝,时间延续稍长一些的史事就得分几次来叙述,使得学生不容易看清历史的延续性,不容易掌握表象下的历史规律。专题式历史教材恰恰可以改正上述缺点:首先它避免了纪传体常常出现的多头书写、彼此重复的情况,虽然多能的历史人物很可能既是政治明星又是文化巨子,可他们毕竟是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不会造成重复记载。这当然会造成一个千面人不能一次了解,不过把他们的多个侧面加起来就会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其次,专题式避免了编年体划分时段割裂历史的毛病,能使学生从一个集中视角全面地看待历史,从而把历史融会贯通。

新闻写作中有一条基本法则:要“拎”起来写而不是“兜”起来写。就是说,在取舍新闻素材时,应该用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来贯穿材料,与之有关的就“拎”起来,与之无关的就放弃,而不能用包袱把所有的素材都打包带走。一条新闻说一件事的传播效果最好,面面俱到就会冲淡主题。编年体的史书其实就是“兜”起来写,适合作为大而全的参考资料。专题式的史书就是“拎”起来写,适合作为提纲挈领、好读好记的教材。所以说,此次历史课改不是简单的外包装的变化,不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而是按照大众传播学的原理进行了更科学的安排。

此次课改也有一个明显的瑕疵:把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打包没有错,但从必修课降为选修课就值得商榷了。关于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史部分,新教材必修课安排了两个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和“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近代”和“当代”都有了,惟独缺少了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重头事件的现代政治史部分。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一百年来的世界格局,尤其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对当代世界都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不说清两次“世界大战”,当代很多国际问题就解释不清楚。哪怕是就中国而言,不说清“一战”,对百年中国影响至深的“五四运动”就说不明白;不说清“二战”,半个世纪的美、苏、中三角关系就说不明白。虽然说课改只是把世界大战从必修改为选修,并不是把它从教科书中抹掉,可是必修和选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了考试这把刚性的尺子,学习的效果会截然不同,以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应该在必修课中占一席之地。否则,新教材的完整性就很可疑。

当然,这只是此次课改中一个考虑不周的环节,就整体而言,新版历史教材已然取得巨大的进步,值得肯定。

【北青时评:对高中历史课改的一赞一弹】相关文章: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

杨招:高中新课改三年心体会

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河北人民版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淡化阶级意识 彰显生命理性——高中历史新课标不可缺失的观点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解读高中课标:国外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课标培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三章(一)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