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闫 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编排的特点

闫: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西安市教科所的历史教研员闫璟,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课程标准(修订版)》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相关教学内容。本专题一起参与讨论的专家是陕西省教科所的徐赐成老师。

徐:大家好!

闫: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践,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次对课标的修订可以说既是对课程改革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今后教学的进一步指导。下面,我们首先针对中国近现代史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做具体的分析。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修订后的《课标》,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突出了时序,改专题叙述近现代史的思路为以编年为思路叙述近现代史的思路。从内容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增加的内容也有删减的内容,有些则是表述上的变化,而表述的变化又体现出一些对课程价值的基本定位,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变化呢?我们把这些变化简要地归成删去、增加和变化三大类。先从删去的内容说起。

中国近代史删除的内容包括5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4.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5.黄埔军校的创建

中国现代史删除的内容包括5点:

1.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4.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5.“863计划的制定”

我想请徐老师谈谈,删去这些内容的主要出发点您认为是什么?

徐:首先,我想应该是重点突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即“救亡图存”的同时兼顾现代化。在坚持时序的基础上,点线结合,精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繁难偏旧”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负担。以此为原则,那么比如“黄埔军校的创建”;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詹天佑、侯德榜的主要成就等内容都不是重点内容,可以删去并不影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闫:《课标》在中国近代史部分修订版中新增加的内容与其他板块相比较多,有10个小点。分别是: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2.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4.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5.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6.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7.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8.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9.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0.知道茅盾、齐白石的主要成就。

闫:在这增加的10个小点中,有些是我们比较熟悉、比较容易理解,也是对原实验稿的《课标》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我们就不一一说明。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分析和解读。第一个问题:增加了“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徐:首先,修订后的《课标》中明确出现了“孙中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个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我谈五个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先行者”:

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组织筹划反清武装起义。

第一个全面分析中国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第一个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决策者、发起人和领导者。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临时约法》的主要制定者。

闫:这五个“第一”就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了。第二个我们想重点研讨的是:“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这个完全新增加的学习内容。

徐:我们讲近代史中华民国的成立,必然绕不开一个人,就是袁世凯。这里面还有一个时序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说,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很乱,很难给学生理清楚,但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过程看,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又是很重要的关节点之一,如果避开,会给学生时序上产生断裂感。同时袁世凯的复辟和独裁统治也正说明了“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艰难。

闫:在新增的点里“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都是在原来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点出需要强调的人和事件。比如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来讲,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背景。而遵义会议及其历史地位,在长征中一定会讲到,这里专门提出来也是强调它的重要性。

徐:是这样的,修订后的《课标》还专门提到“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要求不高,仅限于实际层次“知道”就可以,这个点的出现主要是作为“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解放战争取得迅速胜利的背景和原因之一来考虑的。

闫: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在《课标》修订中,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变化,我把他们归结为三大类:第

一、降低难度要求的变化:

如: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原来的要求较高: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这样的变化一方面降低了难度,初步认识在能力层级的要求上明显低于“评价”。认识其作用和局限性可以通过史料和相关史实完成,而评价则需要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其一,第二点,就是关于“近代化”的进程的说法在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回避,改为认识其作用和局限性,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修订组认为,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是普及基础历史知识,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因此,《课标》适当吸收史学研究中富有时代精神又为史学界普遍接受的成果,对于一些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的研究成果,暂不予采用。

闫: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也有两种看法,肯定论与否定论。目前,针对我们的初中教学,怎样理解洋务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呢?

徐:其实肯定也不会是全部肯定,否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评价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而不能片面地、单一地去看。很多历史事件都有两重性,积极的和消极的。

他的进步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a.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b.思想上开通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引进外国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人留学,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些条件。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拓荒作用,70年代从中分化出了早期的维新派。

c.民用工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根本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根本排除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等封建思想意识的改造,思想在封建土壤上,移植一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枝芽,借以强化封建主义的根基。

这也说明了:在近代中国,仅仅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有限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能求得国家富强的。不摆脱外国侵略势力的压迫,而一切依赖外国,处处仰仗洋人鼻息,只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闫:《课标》中“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也属于在原来基础上降低了难度。

徐:是的,一方面,增加了两个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也是近代史上必须了解和认识的,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人物。这个要求非常好。同时,降低难度。原要求“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初中学生来说,认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闫:除了降低难度的变化,我感觉第二个变化是:提升了学习要求,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变化。比如说,“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这个点。原只要求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徐:在实验课标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放在反抗外来侵略的主题里,反应的是天平天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其实,反洋枪队未必体现反外来侵略的性质。现在是把天平天国运动放在反封建反侵略的背景中叙述其运动过程的完整性,我觉得这一修订是合理的。而且太平天国运动作为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从客观上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在不受主题选择限制下,应该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闫: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抗日战争”,在修订后的《课标》中这部分的变化不是很多。“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基本没变,由原来的两条合并)“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原只要求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在此《课标》增加了学习要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没变化“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原为: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明确提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

徐:这段历史主要是说明这样一个主题,自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闫:另外,我发现修订后的课标中“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这个点也与之前不同,主要是增加了“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应该说更加细化,同时也提升了要求。

徐: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需要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两方面来考虑,要将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来理解。在《课标》世界现代史关于二战部分也与此有呼应。对于抗日战争,除了了解相关的史实,主要是突出一个“全国性”。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这是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国性,是《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

闫:第三个变化就是表述上的不同:例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修订前的《课标》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徐:实际上这是换一种方式表达,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实际上就是知道黄海海战等主要战役,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贯穿在整个近代史的教学中,因此不再专门提出。

闫:关于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的学习要点有4个:分别是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增加,如“雷锋”等。

闫:这些内容的增加应该说对学生理性分析的要求有所提升,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过程,这对于学习历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里面有几个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怎样来理解呢?

徐:比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个学习要点实际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这一侧面、领域和视角,来充分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可以先介绍一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一些情况。建国初依据苏联经验,新中国选定了计划经济的目标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实际上被完全取消,暴露出很大弊端。直到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尽管也进行过改革的某些尝试,但始终未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似乎是天经地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且首先在农村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领导层和理论界开始反思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探索改革的原则和取向。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79年11月,邓小平在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从社会经济性质的角度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随后,在讲到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时,他明确提到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又多次反复论述计划和市场的问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理论界开展了新一轮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大讨论。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可以通过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闫:通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的梳理,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稳步推进,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和国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有初步认识,树立改革的意识和观念。

闫:还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请您详细地谈谈,好吗?

徐:这一主题有两个知识点,一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二是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前面所述,它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要让学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闫: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学习,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于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可以将学生认识的实际和现实社会中的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能够将纷繁的感性现象提炼、归纳、升华为理性的认识,理解“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闫: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内容中,修订组做了很多整合,或者叫“合并”,实验稿约31个要点,修订后合并为16个点,除了我们前面谈到增加和删减的外,还有一些是几个点合并的。

徐:是这样的,比如说原来的“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发展”一条,合并为“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闫:还有“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就是原来科技、信息技术、教育、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整合。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闫: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请问徐老师,您认为课标设置这一专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徐:中国近代史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通过中国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想要使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第一,“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第二,“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三,“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面对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中国人民不仅表现了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而且开始了救亡图存、促进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强发展道路。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开出了一剂又一剂救国方案,其方案内容有异,实施手段有别,但拯救中国于未亡的目标是相同的。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始终。

第四,就是“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第五,“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闫: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直到今天为止的历史,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导言中,按照时序的发展,概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点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所涵盖的内容。《课标》对中国现代史教学设置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徐:首先,我们通过对中国现代史的导言部分解读,能看出来,他的宏观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真正认识到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根据中国现代史与“今天”的社会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点,架起“昨天”与“今天”的联系桥梁,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尝试让学生表达出历史的内在联系。既要注意它是中国近代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要重视它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2.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形成的基本制度、出台的重大政策方针、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不易,逐步学会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和分析框架,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识到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5.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6.从历史的演变中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修订后《课标》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编排的特点

闫:中国近代史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课标》的设置来看,课程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些新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这对于我们教学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徐老师能谈谈吗?

徐:第

一、《课标》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另一条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而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二、《课标》精选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由于受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学时设置的限制和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的出发点,《课标》精选了一些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事件。课程标准所选择的27个学习要点,应该说都是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三、以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域的事件为主干,兼顾经济、社会等领域,力求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比如《标准》的27个学习要点中关于张謇办实业、剪发辫、易服饰、京师大学堂等内容,都说明了这一点。

闫:在我的印象中,修订前的《课标》采用了三个层次的要求,识记、理解、运用,可以说,修订后的《课标》又进一步降低了对教学的难度要求。分为识记层次和理解分析层次,那么,在中国近代史中属于理解和分析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30%左右,可以说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

闫:看过中国现代史部分《课标》的导言和学习内容,我最突出的感受是《课标》把中国现代史“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和“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结合在一起。

徐:是的。“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体现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195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历史阶段。“横向”的建设领域的进展成就,分别以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在这一“纵向”和“横向”的立体框架下面,设置了总共16个学习要点。其中,前6个要点是按历史发展时序排列的,后9个要点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概貌,最后1个要点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发展的破题和出发点。

所以说,中国现代史部分内容编排的设计思路上主要是突出以下几点:

(1)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编排具体的内容。课程内容标准涵盖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历史节点和阶段,提纲挈领,要而不繁,使学生能够把握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节点和阶段的不同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历史内容。

(2)充分反映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近代史反映的“革命”主题不同,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是“建设和改革”。因此,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编排,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国家统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3)不回避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挫折与失误,既然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不回避它,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如何看待挫折和失误。

(4)在内容的选择上,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降低难度,对于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加以删除,进一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以使教学内容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在经济、政治、科技、外交、国防、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展现,让学生体会到历史虽是凝固的,却又是丰富多彩的。

(5)体现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中国现代史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时序来看,中国现代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是可以量化掌握的;从“横向”的经济、政治、科技等角度来看,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犹如骨架,支撑起中国现代史的学科框架。只要学生对这些“骨架”了解透彻,就能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触类旁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新课程典型案例的研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新课标变化统计表

第三章(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简要分析

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建议

用稿目录:《少年智力开发报·高考历史》(刊号CN13-0022)2007年上半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古代史教学建议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