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第三节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三节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一、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专门阐明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六大方面: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决定了历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历史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此种理念,决定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评价的根本标准。
贯彻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教师、学校本身对每一位学生具有真实内在的爱护。对每位学生的真爱是全面实现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前提。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先生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说了如下一段至今仍有意义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终逃不了一个空虚”。

(2)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这强调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只有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其体系与内容才显得鲜活,才具有生命力,才可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现行教学大纲,其内容“难、繁、偏、旧”,其表述形式而上,公式化、“脸谱化”倾向严重。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完全是大学历史教材的压缩,成人化、专业化;内容组织如事件类:背景、过程、影响,人物类:背景、活动、作用等,都是“三段式”;语言表达,简而再简,真理在握,一副权威者的冷脸板腔;思想理念,机械唯物论,把历史人物写成无血无肉之人,仅仅是无所不在的历史规律运动的符号等等。所以,若不是为了“应试”,现行历史教材从成人到学生,实际上是无一人愿看。这不是编著者的错,而是教育观念的错,课程理念的错。


对学生心灵造成震撼,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方向和质量的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会对历史造成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让学生以这些不争的史实为镜鉴,从而逐渐认识到:我应该如何学习,应该如何生存,应该如何做人。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也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有利于培养更多样的人才。

《北京日报》2003年2月9日一篇题为《小发明家并不是尖子生》的调查,证明了课程设置多样性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一项一项统计调查显示,那些有科技创创新成果而被保送、为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同企业签订专利合同的百余名同学,并不是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和一。标题中的“尖子生”实指在现行课程中各科都优的学生。若课程设置多样化后,按多样的标准,这些“尖子生”也许不都是“尖子生”,而标题中的“小发明家”也许有相当部分成了“尖子生”。“14岁进入重点大学,16岁留美读博士,19岁成为建筑设计师,20岁当副经理、工程师”。北京八中少儿班取得的这些成绩,主要是因为北京八中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结果(《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28日)。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厌学;被迫而学的东西,未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更未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种学习新高度工,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

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担尝试。杭州二中分A、B班教学,让成绩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不同学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此事在《钱江晚报》2003年5月30日作了专题报道。练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作练习?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对学生训练方式提出了改革意见,要求充分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训练体系的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这一改革,在实验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参观《解放日报》2003年3月9日的报道)。

变革探索的具体学法很多,但其价值追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不管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是“记忆”、“理解”,还是“考察”、“体验”、“讨论”,只要学生是真正自主的,才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真正转变了。从心理学角度说,只有当学生在认识、动机、行为三方面都在积极参与时,他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否,是衡量学生学习方式是否转变的根本标准。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学和还习的角度来说,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到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都应该围绕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来设计。
学生不为考试而学。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体验生命快乐的重要内容。当学习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时,学习就能成为他们快乐的的源泉。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传统的具体教学方法很多,因为其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为了“应试”。因此,其众多的教法在本质上都是“照本宣科”,这种教方法,在这轮课程改革之中将被远远地抛弃。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在观念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可能再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了。

其次,教师对待自己的教学,要时刻处于一种“反思性实践”之中,使自己的教学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学”,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美国学者鲁菲尔德认为,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一是能作为学习者和作为教师的自我经历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源泉;二是教师因此从学生的眼中能发展他们对教学的感受,自己的哪些教学行为使学生得到了肯定或感到了压抑,三是能镜鉴同事,分享同事对教学的理解;四是教师会经常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此确定自己在另类理论框架中的位置,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再次,总结、摸索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教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多给孩子竖拇指”、“公开宣布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允许学生对教师要“黑色幽默”、让学在“情景”中“无为而学”。

(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评价的功能。

关于评价,在当今的教育界,其处境最尴尬局面。改变了这种尴尬局面,才可能真正“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才可能真正“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虽然综合评价在现今实施较难,但在教育部的政策失去前提下,不少大学已在大胆尝试录选学生的多样化。如《北大、人大今年招“怪才”》一文介绍说,根据教育部可自主录取5%新生的政策,人大、北大2003年首次向“怪才”、“偏才”敞开校门。

回目录

【第三节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相关文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访谈录

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哪几个层次的要求?:

美国中学历史教师中国近代史研修团访问广东云浮

课标培训: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中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哪些原则?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