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第四编:问题讨论与展望

课标解读第四编:问题讨论与展望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一、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依赖的教育理论仍在发展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界已从国外学习、引进了发达国家先进、实用、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反思我们自己的中小学教育,发现我国传统的以传递文化科学知识为任务目标的基础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发展变革的21世纪需要,培养的人才已不能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有更大作为。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生、更新的速度很快,中小学教育已不可能把学生所需要的各类知识都传递给他们。中小学教育必须更多地关注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以便学生自己学习。这种在许多国家都行之有效的新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中小学教育理念、包括传统历史教育是种冲击、是种挑战,引起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教育理论界提出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顺应形势变化进行改革。

这也就要求中学历史课程必须同时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只注重传递基础历史知识转变为关注传递基础历史知识与关注学生发展并重,更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使中学历史新课程充满活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高中历史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使历史课程从形式到内容、从设计到实施、从教学到评价,都贯彻这种新教育理论才行。所以,首先必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在高中历史课程实践中可以落实的具体行为,即要把我们原有的丰富的(传统)教学理念改造发展成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相近的中国化的现代教育新理论,才能被中学老师认可、接受,进而贯彻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其次还要把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造发展成能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即中学各个学科落实新教育理念必然有一个较长的接受、消化、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把普通教育理论发展成有学科特色、能真正指导学科教学的学科教育理论。它也表明历史课程改革所依赖的教育理论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由于我们自己对这些新教育理念、新形势变化、新课程要求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消化、贯彻及发展的学习过程,因而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研制高中历史新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时就难免会有疏漏、会有不足。

也可能这种疏漏、不足本身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和提高,今后课程标准还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这也是基础教育历史课程需要不断改革、不断更新的原因所在。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依赖的历史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更新高中新历史课程应该尽量反映历史学科的新研究成果,使课程内容始终含有新意,使历史知识不断更新,也使课程因不断发展创新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在不断更新观念、引进新方法、采用新手段,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历史研究新成果大量涌现。新的认识、新的结论对过去的许多历史问题作了新判断、新探索,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有了更客观、更准确、更完整的了解。随着认识历史之视角的多元化趋势,许多传统的历史结论受到质疑和挑战;同时,历史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不少过去不涉及的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人们从关注政治史、经济史,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史、生活史、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交通史、宗教史、民族史等文明进化过程;从关注生产关系的演变与进步,逐渐转向关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历史学界科学研究的这些变化,拓宽了历史教育的领域,使我们有了更大的选择课程内容空间。

高中新历史课程可以在更大空间来选择更适合高中学生认知、引起学生好奇、帮助学生发展的各类知识,也可以选择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有兴趣探究、还能够解决疑问的内容。新课程应该大力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这样就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新成果、新发现、新认识、新结论都将会改变、更新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改变历史教育的作用。因而,现在新研制的课程内容不可能反映、包容这一切,也不可能很完善,这就是历史课程改革要不断进行的根本动力。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许多不足新教育思想与理念、新历史教育理论对现行历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冲击和改造,在中小学会经常受到传统观念的顽强抵触,因而很难得到完整地、有效地贯彻实施。这种新旧观念冲突的实质是传统文化对新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顽强抵抗,而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历史教师也都习惯于现行(传统)的、已成固定行为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改变它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所以,新旧文化在观念上的冲突是推进历史新课程的一大障碍。当前,受制于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高中历史课程也还存在一些弊端,这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斗争化,打打杀杀、改朝换代、推崇忠孝等远离生活的知识使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导致课程的基础性被削弱,而且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就使历史课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其次是历史课程的思想教育不实,在课程中宣扬许多中学生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加之大量意识形态很浓的要求,看起来似乎重视思想教育,实际上则因提高了思想教育难度而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再次是历史课程仍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历史课总是把现成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自己得出“历史结论”;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探求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悟科学精神的机会在历史课堂上极少见到,并且一些与真实历史有距离的“历史过程”或“历史结论”仍然出现中学历史课堂上。产生这些弊端,虽然有我国学校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素之影响对历史课的冲击,但更多的还是学校教育(含历史课)受传统文化中重名利、重权威等功利思想的影响。在此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在我国中小学盛行,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的发展等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正当要求还常常遭受打击。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吃力、都感觉沉重。与发达国家的高中学生相比,我国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比较重,学生学得比较辛苦,但进入社会后做出的贡献却并不比发达国家的高中学生强。

要很快改变这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状还比较困难,所以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当然,随着新教育理念的宣传普及,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的成功推进,随着我们几十年、上百年的不懈努力奋斗,传统文化本身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和更新。

(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希望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十分艰难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出“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但从历史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来看,由于受历史教师固有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影响,传授历史知识仍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历史教师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是完整、准确、有效传递教科书知识的最佳途径;加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中历史课程基本上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尽力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目标通过系统讲述、课堂练习、反复提问等具体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记忆、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障,这主要表现为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极少,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意见或独到见解的时候,高中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他们普遍喜欢的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调查探究、实地考察等参与式方法在历史课上很难寻觅。当然,这和传统历史课程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是方便教师的教出发的,它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实行,容易被教师操作得程序化、固定化,熟练化。

在传统历史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和高中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不变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干扰,使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几乎成了学校历史课程的唯一目标。高中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这种过于看重知识传递而轻视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和突出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和冷落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学生对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习课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死记硬背地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把历史学习变成纯粹地被动接受、记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过多地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想像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如此,随高中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高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必然导致高中学生思维狭窄,问题意识的丧失。

而现代学习原理则认为问题是创造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意的前途和基础。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高中学生很难想象会打破学习现状、超越学习常规,使自己得到超长发展。但这种以死记硬背为特色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却可以基本保证高中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尤其可以使学生在高考时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而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前,它还是一种很管用、很受学生欢迎、很有市场的教学方式。这就会对推行新课程理念、推行新教学方式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让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真正进入中学课堂,必须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过分看重甄别、选拔功能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历史教师培养体系仍很落后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正在进行调整、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一直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争论,学校发展一直在综合化与师范化之间徘徊,至今未能很好解决师范教育的诸多实际问题,致使师范教育的专业性不强,专业水平不高。许多师范院校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法低效,培养的“准教师”素质不高,表现为“准历史教师”的教育理论落后、专业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少知识陈旧无用,且基本教学技能不强,讲课、板书水平较低,驾御课堂能力较差,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水平低下,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较低,还普遍缺乏尊重学生及师生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念,极少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也不会帮助、指导学生学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较为落后的师范教育体系。大部分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培养观念陈旧、培养手段落后,不少教师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己任,只关注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只关注其学习结果;且教师自身对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知之不多,自身的知识面不宽且更新率较低,自身驾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不高;很少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不太了解、不太关心,也极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基本不了解,相当部分教师不清楚自己所教专业在中小学的开课情况,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新教育方式、新教学方法在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很难寻觅。师范教育落后于中小学教育需要和发展变化的整体现状,也使历史教师的培养体系同样落后,并且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正象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所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已经不能胜任中学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一毕业就是不合格的,还要重新接受培训。

即使国家下大力气把现有师范教育体系改造成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要它真正显现成效也至少得好几年时间。

(六)、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依靠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中毕业生不能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相当部分高中生毕业后进不了大学。学校及全社会对高考都十分关注、十分看重——它将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命运和发展,这就导致高中教育面临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尽量把毕业生送进大学的双重压力。高中学校必须认真处理好日常教学与高考导向的关系,以减轻高考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压力和影响。高中学生及家长都盼望能顺利考入大学,但事实上不可能如大家的期望(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不可能满足高中生都能上大学的需要,就造成高中学生面临较强的考试竞争压力;即使高中学生都能上大学,也还有个能否都上重点大学、好大学的问题,考试竞争压力同样存在)。因而,家长、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和要求日益增高,对高中教育的评价日趋简单——高考成绩成了社会评价、认可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高考这种选拔性极强的评价方式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干扰和冲击,家长和社会则很少关注。高中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片面看待高中教育质量的社会环境也无能为力。由于这种只关注高中生学习结果的社会环境在短期内不可能会有很大变化,因而,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新出台的高中国家课程方案必须既有新面孔、新形式和新内容,又不能影响高中学生考上大学。加之在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影响下,已经走出学校的成人(学生家长)习惯用自己在学校时接受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学习方法)要求孩子,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已经落后、很少考虑自己受教育时的学习效率如何。这种惯性思维在我国很是盛行,它使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认识、理解、接受新教育理念,认可、接受新国家课程(包括历史课程),接受、支持新学习方式都有很大困难。

因而,这种由惯性思维引导的社会环境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实施都十分不利,因为成人惯性思维的改变不是短时间的事情。特别新教育评价方式(含历史课程评价方式)的出现和发挥作用,需要有较长时间才能被社会认可,才能有实际效果,在此之前不可能使社会环境有实质性改变。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必须慎之又慎,从课程结构到课程内容、从教学形式到学习方法,都能适合高中生的需要,都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才行。

[1] [2] [3] 下一页

【课标解读第四编:问题讨论与展望】相关文章:

在线收听: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二)

课标培训: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新课标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访谈录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研究引论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

新课标中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哪些原则?

课标课改培训: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课标培训材料:《权利法案》英文版

解读高中课标:国外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