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陈红(南京市宁海中学,特级教师)

金波(南京市第二十九初级中学,中学高级)

邵长峰(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中学高级)

内容纲目:

一、课程基本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二、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三、实施建议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陈红:

本节课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课标修订稿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清晰地显现了课程理念的一些新要求。

结合历史教学我们来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程基本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二、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三、实施建议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邵长峰:

我先来谈谈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历史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是: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这段表述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下简称:《标准(修订稿)》)关于历史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则进行了扼要的论述,明确指出了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并确定了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阐释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金波:

《标准(修订稿)》基本理念,我们发现它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更明确、更全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要认识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向初中学生普及历史常识。

初中历史课程是传授历史学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普及历史常识是课程的基本任务,基础性和综合性是其基本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历史常识”,是相对而言的。与高中和大学相比,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只是常识性的历史知识,是基础性的国民教育中必备的历史知识。初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的确定,有别于高中和大学的历史课,即知识相对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认知和理解。所以,我们的初中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红:

所谓“综合性”是:“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历史学科不仅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而且与自然学科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联系。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其承担起传承人类文化财富的重任。

邵长峰:

(二)要注重历史课程的思想性,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念和拓展国际视野的功能,体现了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课程理念。

《标准(修订稿)》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前提,将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作为基本目标,并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使学生: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

因此,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课程的思想性,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金波:

(三)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性和育人为本的理念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境界,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标准(修订稿)》在提出历史课程人文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课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的“寻根”意识与完善学生的人格。

学生常常问“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脑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规划。人的天性里总保留着一分追寻过去的好奇,希望能知往开来。历史饱含着“寻根意识”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处在历史之中,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们对自己的定位常常以过去为参照,对其家庭、家乡、民族、国家、世界的历史的记忆,就成了认识自己过去的资源。而这种历史的“寻根”意识恰恰是个人全面发展所依赖的基础。

二、增长历史见识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增长生活阅历的过程。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历史眼光的见识,历史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性和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增强历史思考力与提高公民的行动力

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力,培养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可能帮助学生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力,是历史课程提高公民的行动力的基本要求。

从增强学生历史思考力出发,我们在教学中应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陈红:

课标修订稿根据历史教育的功能,阐发了历史课程的特性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历史教师在学习《标准》(修订稿)时,应对《标准(修订稿)》中提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人文性和四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正确的思想导向指引下得以实施。

如何以这些理念来指导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来回顾一下: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历史学习基础性、综合性);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反映了历史学习思想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人文性)。

陈红:

刚才我们讨论了课程基本理念对教学的新要求,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在借鉴以往历史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总结新课改以来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编排是依据上述课程性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修订稿)》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有哪些?

(一)要注重历史的发展时序

《标准(修订稿)》在这方面进一步明确要“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强调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历史的认识。

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更加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更客观。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的发展时序。

邵长峰:

(二)要重点突出,点线结合

《标准(修订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特别提到要“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这是《标准(修订稿)》对课程内容编排的核心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点线结合。

【案例】如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内容中有关于抗日战争的如下要求:

【课程内容】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从“线”的角度来说,

首先,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课标内容从中国局部抗战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再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到中共八大的召开,再到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是《标准(修订稿)》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全民族抗战为核心,认识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

其次,课程内容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时,还体现“全局观念”教学时不仅要关注中国抗战,还要将中国的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整体考虑。

金波:

邵老师从“线”的方面给各位老师介绍了他的做法,下面我想从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点”来谈谈我得想法。

【案例】

【课程内容】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PPT)

陈红:

除了要注重历史发展的时序,要重点突出、点线结合,还要

(三)要精选内容,具体典型

《标准(修订稿)》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

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那些基本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并且是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知识。

《标准(修订稿)》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编排,突出了知识的典型性。

金波:

课标在突出了知识的典型性方面做的非常好,精心选择一些基本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并且是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知识。

【案例】

【课程内容】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教学活动建议】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

唐朝时期,国家统

一、民族融合以及对外开放,为经济繁荣、文学发展和社会风气开放提供了条件。唐朝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人辈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大唐风韵》(PPT)

陈红:

金老师的案例从衣、食、住、行、音乐、舞蹈、诗歌等方面,让学生从多方面、多方位感知盛唐的社会气象。通过这些丰富而典型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古代唐朝的强盛和恢弘气势。而“唐朝时的家乡”这一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这在引导学生认识其实历史就在身边。

陈红:

刚才,我们讨论了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下面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

三、实施建议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本次课标的修改,在实施建议的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些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

这部分的第一句话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初中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我们必须严格执行。

如何切实执行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观念。

在历史教师中,仍有一些人有轻课标、重教材的倾向,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以中考考纲代替课标的情景,导致教师课标意识淡漠,甚至备课不看课标,课标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离开了课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不明确,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其次,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标准。

要理解课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学习。拿到课标后,有的老师只看课程内容部分,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完整地阅读学习课标。教师只有通过对新的课标的学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离开了课标,教师可能无法上好现在的历史课。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课程标准的法规意识。

邵长峰:

切实执行课标,并不是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主动权。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但有些方面教师是有自主权的,如在完成课程规定的内容外,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金波:

教师不仅要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观念、理解课标,更要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

(二)要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

课标“教学建议”总论中指出: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在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同时,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

陈红:

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应该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强调对历史的认识,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建议”中第一条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金波: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案例】

【课程内容】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纸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的东西,学生中对纸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常常又很多孩子作业本写几张就丢弃掉,十分可惜。

所以在学习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完成课标规定内容之后,我觉得应该在促进学生爱惜纸张、保护环境方面做点事,于是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

现在人们从环保角度出发,对纸的原料又做了哪些改进吗?(PPT)

邵长峰:

金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历史教师要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这三个维度在不同的课中,分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一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一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因为无论知识的达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是要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

此外,还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陈红:

(三)要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

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改进服务的。

我们如何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

《标准(修订稿)》提出:

1.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首先,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建议的第二条就是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经验。

邵长峰:

下面我来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

【案例】

【课程内容】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教学片段(PPT)

金波:

邵老师的案例中众多台湾与大陆的缘分,综合了初中阶段众多学科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应:

其次,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建议中还提出,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邵长峰:

2.要突出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这一点在《标准(修订稿)》中特别鲜明。几年前刚刚课改时,不少教师经历“头脑风暴”后,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让学生“疯”让学生“狂”时,却淡化了学科的独立性,弄得历史课不像历史课,倒像是综艺节目了。《标准(修订稿)》强调要突出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

第一,要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在《标准(修订稿)》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依我的理解,课标肯定了讲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也反映了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如何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历史上的哪些事?如何让时代的差距不成为理解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理解历史。教师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讲述学生所不知的历史细节、历史故事。我认为,教师讲述多并不等于忽视以学生为中心,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

陈红:

【案例】

【课程内容】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PPT)

金波:

陈老师从十月革命前俄国基本状况入手,选择了“二月革命”和《四月提纲》这两个点。在讲述二月革命原因时,陈老师用历史的细节为切入点:面包师征召入伍——面包脱销——引发主妇抢购——工人罢工——俄国沙皇政府倒台。小小的面包背后,让我们看到沙皇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沙皇制度的极端腐朽和衰败。

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继续进行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崩溃,临时政府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领导布尔什维克为武装夺取政权进行的准备。

这些史实的讲述,为学生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打下基础,并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理解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我觉得,历史课堂不应在乎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应注重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学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

陈红:课标修订稿突出历史学科教学特点,还体现在要求我们

第二,要注意历史知识宽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我们理解,课标中的这些建议,是提醒我们教师关注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还有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金波:

3.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很多中学生大都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质量,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标准(修订稿)》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案例】

【课程内容】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

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PPT)

邵长峰: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标准(修订稿)》指出: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创新意识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以前课标的表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现在的“四问”更全面地反映了探究的过程。

金波

依据课标,我理解,初中历史教育主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也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标准(修订稿)》指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陈红:

(四)要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除了“教学建议”,如果结合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例如:历史教科书、图书馆资源、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陈红:

总之,要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并理解课标(修订稿)

在教学中以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二:《民族团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难忘九一八》

第三章(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资源”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二:《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