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方美玲(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副主任)

朱 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教高级)

郝志红(中央工艺美院附中,中教高级)

内容纲目: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二、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三、提出新要求的原因

方:“学习方式”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什么是“学习方式”?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朱老师,你怎么理解“学习策略”?

朱: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习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零散记忆,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 程;有的学生偏爱对社会现象追根溯源,进行历史的分析,如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方:你刚才说到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经由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历史的学习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郝:原有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次、技能层次和史识及运用层次。

朱: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过程与方法”,其中括号内为原有内容、下划线部分为新增内容: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加深理解)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进程)。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使)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原先放在知识和能力中)、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郝:历史学习方法一直是困惑一线教师的地方,新修订的课标的充实了学习方法的内容,便于操作。为什么会做这么大的修订?我们该如何理解掌握?

方:上述五个方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次修订的课标完善了历史知识的表述,增进了文明成果的内容,构成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文明成果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对这样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运用三个层面的方法:一是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去理解和判断历史史实;运用延续与变迁去理解历史线索,运用联系与综合去理解和判断文明成果;还会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是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搜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更重要的是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探究历史问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探究历史价值的过程。三是历史学习和表述的方法,包括学习历史内容的基本技能和历史学科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即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所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视为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三位一体?

还有一个原因,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美国和世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时空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等五种历史思维能力;并指出这些技能“用五个独立的类别表示出来,但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在开展历史研究建构自己的历史论点时,学生必须能够运用这五类技能”。(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朱:现在已经明白了学习方式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学习策略”。

方:接着讨论第二个关键词“学习倾向”。郝老师,你怎么理解“学习倾向”?

郝:学习倾向包括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生倾向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我们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含义之一是学生要具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正确态度,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才能理解历史。但现实状况是,学生认为历史是小科,可以死记硬背记忆历史知识,上历史课可以穿插做数理化作业。

方:能否这样理解:学习方式包括学习倾向和学习策略,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也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倾向。学习方式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二、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郝: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层面,“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方:明确了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内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前提条件(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和目标(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朱:在课程目标层面,完备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具体规定了历史思维、历史研究和学习及表述的方法,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化。

郝:在教学建议(实施)层面,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学习倾向)。

方:这是新增的内容,从学习倾向层面规定了学习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朱:

(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方:这是修订前就有的条款。修订后更关注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表述得更科学。

郝: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这是新增的内容,规定了学习方式转变的落脚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朱:在教学评价层面,新修订的课标提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具体的做法:“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

方: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几个层面提出“学习方式”的新要求,使得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具体、更实操、更易于实现。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新要求呢?

三、提出新要求的原因

朱:第一个原因:不当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自课改以来一直强调要转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状况,这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继续转变,加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力度。

郝:第二个原因:不同的学习方式决定不同的学习结果。课程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式不同学习结果也不同。

方:这样的案例很多,如上课时学生主要是听和记(笔记)。因为老师设计了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如有这样一节《第一次工业革命》

【案例1】《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它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在这一大段话中,识记的部分有6方面;理解1个概念、探究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1个、作用1个、影响有2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在能力和方法方面设计了3项能力: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判断、联系、推理4种方法:

态度形成四种态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达成这四项态度却没有具体的举措。

教学重点有三个: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和影响。却没有突出重点的举措。

难点有两个: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也没有突破难点的举措

板书设计:第一个问题: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改良,首先探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的原因、进程、发明;第二个探究工业革命的扩张和意义:“蒸汽时代”;第二个问题:轮船和和火车的出现,没有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和板书所呈现的流程,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读教材,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进行的原因;

(二)读书,通过表格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学生填写;

(三)讨论三个问题:1.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2.影响中的消极影响;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似乎把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透彻了,所以有一个总结:你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何感想?

没有工业革命进程的铺垫,怎么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朱:这是典型的学生单纯行为参与式教学。因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典型的高大全,教学重难点众多却没有突出突破的举措,隐含的问题是重难点确立得科学吗?众多零散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给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师只能通过“读”教材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记”了零散的知识点,方法、态度目标层面的东西只能停留在纸面的设计。深层的原因是教师本身对工业革命的发生、过程和影响不清楚,只能依赖教材。结果一知半解的讲授沉淀给学生的只是零散的知识。学生仅为了考试而去机械记忆这些知识。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我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困惑,当然不会对历史课感兴趣,更不可能去探究了。

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只能带来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否同课异构出一节“工业革命”,学生能够多重体验思维积极参与?

【案例2】同课异构《工业革命》

郝:我曾经尝试过设计了这样一节《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各生产部门环环相扣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创新的态度。在人文素养方面:个人的事业只有同时代需求相结合才有价值。

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以问题串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下列问题: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3.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板书相对简洁.

方:朱老师,这两节《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朱: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认知参与的层次不同。郝老师的“工业革命”教学目标清晰,学生学习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把工业革命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通过精选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史料引领学生去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使得学生能够在了解史事的基础上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引领中探究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感知、体验和认识这一历史问题过程中理解了这一段历史。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历史的生动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地去探究发现新的历史问题。

方: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凸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所以新修订的课标明确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那怎么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

郝: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允许其拥有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学习的自主权,并且教师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方:所以,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郝: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以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并进行态度情感体验。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恰当地选择具有拓展性的探究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探究的结果,更涉及到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方:这一课时我们从理论的层面梳理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修订的历史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及其原因。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到底怎样做才能创新教学方式以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话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新要求】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二:《民族团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甲骨文与青铜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的教学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